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2016-12-06王野林权文荣
王野林+权文荣
【摘要】奥康纳的自然观,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具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既表现在两种自然观在思维方式、自然观结构,以及自然界自我运动理论上,又表现在两种生态观的本质区别上。
【关键词】奥康纳 自然观 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奥康纳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奥康纳提出重构唯物史观的理论诉求,源于他对“自然界之自主过程”,即“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问题的理解。他不仅把这个“自主过程”或“自主运作性”,看作不同于人化自然界的,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中的其余部分”的“自然界本身的力量”,而且将其看作独立于人类劳动过程的,“既能有助于又能限制人类活动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自然界之自主过程”,只不过是一种由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所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过程。而奥康纳所论的“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人的实践参与活动的维度的自然规律。
首先,奥康纳未能看到,虽然这种维度的自然界及自然规律具有客观物质自在性,具有先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存在的先在性。但是,宇宙自然界生成为人及人类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实践,而不在于这种自然规律的自发性或“自主运作性”。他不了解马克思所论人化自然理论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真谛,而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论及“人类历史的自然化方式以及自然界的自我转型问题”,他没理解,这个问题不仅从人类历史看只不过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及人类社会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或“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尚可得到科学理解,而且从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中可明显看到。
其次,奥康纳认为,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因忽视自然界的“自主力量”的作用,而缺乏“自然维度”,带有技术决定论倾向。他提出“自然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关系”概念以示重构。这表明,他既不了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真正科学含义,也不懂得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的真谛。事实上,马克思早在批判德国李斯特唯心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时,就一方面把生产力在形式上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水力、蒸汽力、马力等)和“人的本身的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统一,表明生产力是一种革命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他把生产力在本质上看作“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即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实践变换关系。后来,他把生产资料当作生产力概念的本质来看待,进一步表明了生产力是由生产资料所表征的人与自然通过物质生产所进行的实践变换关系。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劳动来调整自身的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在描述未来社会状况时他说,作为可以联合起来的社会化生产者,可合理地减少力量消耗调节自身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共同把它置于控制之下。显而易见,马克思提出自然生产力概念和人本身的生产力概念,并把生产力看作二者的统一,他把劳动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以及表明未来社会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就彰显了唯物史观理论并不存在一个所谓“自然维度”的缺失问题。至于所谓“自然的生产关系”问题,即所谓“自然条件或自然过程( 不管是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一定形式,”马克思则在劳动过程的自然基础理论中做了阐明。这种自然条件或自然过程形式,虽然制约着劳动的具体形式,但并不是劳动的本质。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表明,在宇宙世界总体层次阈,自然是宇宙物质自然,自然界是指宇宙物质自然界,自然界的历史当然是指整个宇宙物质自然界的发展史。宇宙自然界的生成及发展作为物质世界的自我运动,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演化及发展,展现为由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顺序相承、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运动序列。而人类社会作为宇宙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及最高成果,既是宇宙自然界的一个内在发展环节,人的生活世界又是宇宙自然界的一个特殊总体即特殊自然界。奥康纳没有看到,人的生活世界作为整个宇宙自然界的一个特殊总体,包含着一切自然界较低级的发展成果,这些低级阶段的发展成果,存在和发展于作为社会生活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命生产和人们的自然环境生产之中,存在于人化自然和非人化自然之中。各种低级的自然规律,虽然以其固有的自在的运动本性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有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既不能改变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向,也不能改变社会生活实践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由此可见,奥康纳没有认识到,低级阶段的自然规律及其作用问题,是人类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问题,乃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马克思把工业看作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历史关系,表明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奥康纳撇开人化自然的实践规定性,离开自然环境是作为生产生活的自然基础要素的社会生活规定性,将自然环境的生产仅仅当作一般自然物(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所谓自然界的生产过程,并过度强调这种“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作用,这就既不能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思潮划清界限,也难以避免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嫌。
马克思恩格斯与奥康纳两种自然观的区别
第一,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的思维方式是以科学抽象为原则的辩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而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且使之确立起来”。又在于“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而奥康纳自然观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乃是以感性直观为准则的非科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局限于仅仅笼统地直观自然界,并把自然界和人类相分立,既不能把自然界从其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进而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又不能使抽象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具体再现。
第二,自然观结构上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式,建构了以个别、特殊、普遍为基本结构的自然观逻辑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彰显了自然及自然界概念的丰富科学规定性。而在奥康纳的自然观里,自然及自然界只不过仅仅是与人类相关联的非人化自然环境或“人类的周围环境”,或称其与“人类系统”相关联的所谓“自然系统”,而自然界的历史也只不过是作为“人类的周围环境”的非人化自然发展史。因而奥康纳的自然观结构,只不过是一种单一性的非科学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他既没有在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一个特殊自然界的意境上,也未能在自然环境只不过是人类社会过程所包含的自然基础要素的维度上,来看待人类的周围环境问题;同时,他把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相分立,并把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仅仅视为非人化自然的“自主过程”,这就在实际上,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自然界,仅仅当成了非人化自然界。
第三,自然界自我运动的理论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宇宙总体自然界自我运动的一个发展环节和高级阶段,而且把整个人的生活世界看作一个自然界特殊总体,把作为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的人类史,看作这个特殊总体自然界的生成及发展史。另一方面,他们在人的生活世界阈,把作为社会生活自然基础的自然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作社会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的构成部分,看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生产的自然界的生产。而奥康纳则在把自然环境理解为作为“人类周围环境”的非人化自然环境的思维前提下,来理解自然界的自我运动问题,他把作为自然环境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然界生产过程,当作外在于人类生产过程的非人化自然的生产过程,并试图探讨这种非人化自然界自主过程与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这就既撇开了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基础的自然环境生产的生活实践关系的科学规定性,又否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业是自然界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的科学判断。他提出“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和“自然界的目的性”概念,来阐释所谓自然界的生产过程,表明他局限于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层次,来理解作为人们生活的自然基础要素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问题。他未看到人们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虽然在自身包含着低级阶段自然规律的作用,但其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人化自然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人的生活世界阈,设想没有人类生产过程的自然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同设想没有自然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所谓人类生产过程,是同样不可思议的。
第四,两种自然观的不同,使得两种生态观也在本质上相区别。按照科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所建构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生活世界阈,不仅把人类的生态看作是整个社会生活实践关系的生成及发展状态,这种生态既包括人们之间关系的生产生活状态,又包括人们同他们的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生产生活状态。因而是两种生产生活关系状态相统一的社会生活实践关系的生成及发展状态,而且把这种生态发展过程看作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生态、政治生活生态、精神生活生态所构成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生成及发展状态,及其发展过程。而奥康纳则以其直观的非科学抽象的思维方式,在把自然界仅仅了解为非人化的“人类的周围环境”,即“外在自然界”的思维理路中所形成的自然观,把生态仅仅看作是自然环境的发展状态,并把生态发展过程仅仅看作是“人类的周围环境”的发展过程,或者至多是“人类”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发展过程。他虽然不满意《牛津英语词典》中,那种把生态学当作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并把“人类生态学”看作是“以人类和他们的周围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分支”,所做的对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之间的区分,称这种“区分是有点武断的”。但他却仅仅在生物学视界内解读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态发展过程问题。正如他所说,“我使用了‘人类活动、‘人类生产过程和‘人类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我们人类这一物种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依赖和影响关系”。
总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来看,自然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已经将其人化为人类生活世界之不可分割的部分的自然;而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否认整个客观自在自然的存在及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不过,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目的是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实践规律,也即人类特殊自然域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马恩的唯物史观通过劳动实践已经全面地揭示了人与其自己相关的自然界的关系,已经体现了他们思想中的自然的维度或生态的维度;而奥康纳并没有真正把握自然范畴的层次性、结构性,因而他对马恩思想的总体理解有偏差,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方案”也因此是不成熟的、甚或是乌托邦式的。
唯物史观所论的生态,在本质上是指社会生活实践关系的生成及发展状态。唯物史观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生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人们与他们的自然界之间的生产生活关系状态及发展为研究对象,它还既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实践关系状态及其发展,又在总体上是以人们之间的关系同他们与其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实践关系状态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因此,在唯物史观看来,不仅整个社会生活生态乃是由物质生活生态(物质生态或经济生态)、政治生活生态(政治生态)和精神生活生态(精神生态或文化生态)所构成的。而且,作为以人们与他们的自然界实践关系为本质规定的“自然生态”,无疑被包含在物质生活生态即经济生态之中,是经济生态的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本质区别,既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及生态观的科学性,又表明了奥康纳自然观及生态观的局限性。奥康纳作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人,致力于把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