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词“阿”(ē)到虚词“阿”(ā)
2016-05-30赵耀宗
摘 要:汉语言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古代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其词汇的内在意义的转化,如从实词本义产生引申义,或是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假借义,经过历史的发展,实词虚化,逐渐演变为虚词。而弄清楚一个词从实到虚的演变,形成有条理的历史发展树状图,对于汉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阿;实词;虚词;转化
作者简介:赵耀宗(1994.5-),男,汉,河南焦作人,西华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
一、实词“阿”中不得不说的两个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阿”字从属“阜”这个部类。
《说文解字》:“阜,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自之属皆从阜”。“阜”部“文九十二,重九”,九十二字皆与“山丘,土陵”或其引申义相关。
既然“阜”表“土山”含义,那么从“阜”的“阿”也该有此含义。《说文解字》:“阿,大崚也。一曰:曲阜也”。
《说文解字》中的“阿”读音为“ē”,有两个含义,一是“大土山”,二是“山丘弯曲之处”。这两义都与“山、山丘”有关,不过一是“凸出”义,二是“凹陷”义。因具有实在的意义,所以很明显,“阿ē”这是一个实词。
古代人多用实词义,“山丘”义如:《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中的“阿”被“崇”修饰,指的是高俊的山岭。又如“秦代修建的阿房宫之所以叫阿房宫(?pánggōng)是因为其本义就是“修建在大山旁边的宫殿”,《汉书·贾山传》中颜师古注:“房字或作旁”《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位于终南山北骊山之西,并未完全建成亦未正式命名,仅因“作宫阿房”即筑宫于大陵之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南唐的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中亦指出:“秦筑宫于骊山之旁,曰阿房宫也。”[1]
阿(ē)第二义“山阜弯曲处”,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雅,有卷者阿,阿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阜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称阿”,此义后引申,有曲从、迎合义,如阿附、阿比、阿谀等。
二、虚词阿(ā)与实词阿(ē)的千丝万缕
而“阿”的另一个读音“ā”代表的是一个虚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对虚词“阿”是这样解释的:“虚词‘阿(a)是假借字。可用作助词。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阿者,助语之辞。用例始见于汉代,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我们认为虚词阿(ā)和实词阿(ē)有一定的关系,虚化后的词除了语法意义外,搭配实词后,还会产生一定的意义。
虚词“阿”其中一个意义是“用于人名或亲属称谓前,可仍译作‘阿”如:
(一)特名:
例如:1阿斗:自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2阿舒、阿宣: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陶渊明集》)
(二)通名:
1平辈:⑴年纪大于己者:
例如:①阿兄: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古诗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阿姊:阿姊闻妹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木兰辞》)
⑵年纪小于己者:阿妹、阿弟
2长辈:
例如:①阿爷: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木兰辞》)
②阿姨: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③阿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古诗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上面我对语言材料的分类来看,这里的“阿”都有表亲昵的含义,因为不管像是“阿斗、阿舒”这样的称呼(小名),还是对亲属的称谓都会带有亲昵的情感义。亲昵义中又有两个区别义:一是表“小、弱小”的含义:如阿妹、阿弟;一是表“大、可依靠”的含义:阿爷、阿母
我認为这可能是“阿”在虚化假借中受到原字“阿(ē)”的意义影响。
其中“阿(ā)”中表大、可依靠”的含义受到“阿(ē)”字中“山丘、大土山”义的影响,因为“山大可依”。用来称呼长辈还带有比喻义:长辈像大山一样可以依靠
而“阿(ā)”中表“小、弱小”的含义受到“阿(ē)”字中“山阜弯曲处”义的影响。“阿(ē)”字中“山阜弯曲处”有“凹陷、低于水平线”义,又发展为“低、小、微”义。用来称呼比自己年纪小的“阿弟、阿妹”是合适的。至于“阿”字来称呼人名或亲属含有亲昵义,多半也来自“阿(ē)”的“山阜弯曲处”义的引申。
“阿(ā)”字除了用于人名或亲属称谓前,还有别的意义:代词头:用于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前,如“阿侬”、“阿堵”。
最后对于“阿”总结如下:
注释:
[1]《阿斗的[阿]不该读ē》龚嘉镇.语文建设1996年1期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2]胡裕树《现代汉语》
[3]龚嘉镇《阿斗的[阿]不该读ē》语文建设1996年1期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5]黎锦熙《语法虚词通典》
[6]《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