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聊斋志异中侠客形象特点
2016-05-30张曼
摘 要:在《聊斋志异》涉及侠义主题的作品中,蒲松龄借助一个个侠客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所推崇的侠义境界,本文将从侠客形象特点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蒲松龄在侠客形象上的寄托。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客;形象;特点
作者简介:张曼(1991-),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在《聊斋志异》近500篇的文言短篇小说中,内容涉及侠义主题的有40多篇。《聊斋志异》中的侠客们虽然也有碌碌无为之辈,但是大部分的行为思想都属于侠义范围,是蒲松龄本人所推崇的侠义行为,符合了下层民众思想中对于行侠行为的解读。这些侠客们的形象虽各有千秋,但是其中也有些共同特点,并且由此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侠义观念的重视和观照。
一、有冤必雪,有仇必复
复仇是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蒲松龄主张在法律失去效应,受害者可以选择自己与恶势力对抗,实现自我方式的复仇。复仇可分为不同情况,一是为自己的家人复仇,这类侠客多是复仇女侠的形象,例如商三官,侠女。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商三官是没有武艺的,她采取的方式是迂回式的,而侠女则是武藝高超,复仇干净利落。她们作为最典型的复仇女侠形象,身上所体现的有怨必雪,有仇必报的侠士精神,正代表着蒲松龄本人推崇的传统的侠义精神。二是为了别人复仇,例如《红玉》中的虬髯丈夫,他主动替冯生报仇,不计报酬。三是为了自己的自卫性复仇。《庚娘》中,庚娘的复仇虽也有为家人报仇的因素,但是她也是为自己在抗争,蒲松龄盛赞:“谁谓女子,遂不可比踪彦云也”。
二、临危舍命,追求社会的公正与世道的光明
在对于正义的追求方面,侠客是古代社会中最为积极主动的一类人。在侠客们看来,看到别人蒙受不公平的待遇,就像是自己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以,每遇到不平之事,他们总是会挺身而出,不求回报。在《大人》篇中,打虎女子听闻有巨人害人这件事后,决定“当即除之”。而《义鼠》一篇中,老鼠看到自己的同伴被蛇吞下时,十分愤怒,老鼠面对强大的敌人,并没有退缩,而是执着地进行救助,从维持正义的方面来讲,体现了它不畏强权的精神。这说明侠客们对正义的向往与维护,是崇高的,不在乎自身的安危。
三、注重诺言,勇于承担责任
与社会其他人相比,侠客们更加注重以行动来表现自己的品行,正所谓行胜于言,他们注重承诺,一言九鼎。在《赵虎城》篇中,老妪的儿子被老虎吃掉了,没有人赡养,老虎愿意替老妪的儿子尽孝,以补偿其杀子之债。老虎用心奉养老人,当老人百年之后,它又“吼于堂中”,追随到老妪的冢前。它的行为当真是孝子所为。侠客们追求诚信,对于自己做出的承诺,努力奉行,严格自律。言而有信,行而必果。
四、行侠方式以暴制暴,部分女性以性行侠
在社会公平得不到保证,官府失去公正效力的同时,侠客们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行侠仗义。例如《田七郎》中,官府的不公造成武承休的复仇无望,这时候田七郎挺身而出,用暴力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部分女侠形象非同一般,与其他侠客形象明显的区分开来,她们通过“以性行侠”的方式,来解救贫寒知识分子在婚姻、子嗣方面的困厄。在《聊斋志异》中的《侠女》、《房文淑》、《霍女》、《红玉》等篇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她们虽然在表面上没有体现侠客的外在特点,但是有着侠客的精神实质。《红玉》中的红玉两次委身于冯生,是为了解决冯生的无妻之困。当两人的关系遭到反对时,红玉帮助冯生娶妻,在冯家遭遇变故时,她帮助冯生抚养孩子,这是为了延续血脉。红玉的这种做法也可以被视作一种侠义行为,所以,蒲松龄才称她为“狐侠”。
五、侠客行为注重教化作用
蒲松龄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十分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他希望能够劝人惩恶扬善,社会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文章都贴有教化的标签,同样也包括主题是复仇、惩恶的侠客的小说。例如《崔猛》一篇重点虽是写崔猛行侠仗义,但是期间崔猛对其母的孝心确实清晰可见,像这样一个五大三粗的侠客,在母亲面亲表现了无限的孝顺,他不仅是个侠客,更是个孝子,蒲松龄借此向社会宣扬孝道。
总之,由于科场的失意,对自己及寒士阶层坎坷的命运表示不满,并且对现实社会的黑暗愤懑不平,蒲松龄借助文学作品想象创作,通过自己作品中的侠客形象以种种方式来对正义进行维护,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些作品不仅对侠客们表示深切的赞扬,同时透视出了蒲松龄自身的人格,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出了大量描述,揭露了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罗立群.神奇幻化 侠骨飘香——聊斋侠义小说论[J].蒲松龄研究,1989(2).
[3]郑春元.蒲松龄的侠义观念浅识[J].蒲松龄研究,2002(1).
[4]丁泽红.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J].运城学院学报,2013,(3).
[5]刘莹莹.论聊斋志异的侠女形象——兼与唐传奇侠女形象比较[J].文教资料,2012(11).
[6]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4).
[7]王茂福. 以性行侠,济困扶危——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1997(4).
[8]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