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儿》与《初吻》“恋母情结”之比较
2016-05-30孙超
孙超
摘 要:顾城和张贤亮是颇受争议的诗人和作家,近年来对其作品《英儿》和《初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英儿》与《初吻》作为他们思想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作品中表现出的“恋母”倾向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分析他们的作品是可以回应一些争议的。也可以对《英儿》与《初吻》进行新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拓宽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英儿》;《初吻》;恋母情结;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02
一、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是促成其“恋母情结”差异性的潜在因素
(一)生平经历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影响
顾城,北京人,祖籍上海,1956年9月,出生在一个诗人世家。十三岁时,顾城和被下放的父亲到农村养猪,过早地离开了母亲,开始和父亲相依为命,对母亲的依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恋母情结”是男孩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恋母仇父的一种情感情绪体验,这是一股不能反抗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感。事实上,顾城对于女性的崇拜正是缘于其内心的“恋母情结”。顾城小时候很难见到母亲,母爱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种亲情关系。母爱的缺失使女性在顾城的心中具备了一种神性力量。
1936年, 张贤亮出生于南京。父亲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到国内,先后结交戴笠和张学良等人。1949年,父亲作为旧社会官员被判处监禁。受父亲拖累,张贤亮18岁就结束了学生时代。1954年,张贤亮与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在贺兰山下扎根,与母亲相依为命。1957年张贤亮因为在《延河》上发表署名为《大风歌》的诗歌,被打成了右派,受到劳教、管制、监禁达10多年。劳改使他与母亲发生分离,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痛苦,不仅如此,阶级斗争甚至要求他与母亲划清界线,从而激发了他对母亲的依恋,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
由于顾城和张贤亮的人生经历、生存环境、精神气质不同,所以他们身上的“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也是不同的,顾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第一恋母情结”即当儿童的爱的天性萌发之时,就是其内心的“恋母情结”发生之时。母亲对顾城的溺爱,让他产生了依恋,在“文革”中,母亲长期缺席仍然无法改变他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张贤亮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第二恋母情结”,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父亲是经常不在身边的,其长期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开始扮演父亲的角色,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母亲和妹妹,她们成了他的精神依靠与支撑。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恋母情结”并不属于同一种类的“恋母情结”。
(二)不同生平经历产生的相同影响
顾城和张贤亮的人生经历不同,童年的顧城母亲长期缺席,他没有机会享受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张贤亮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形成深深的依恋。生活境遇不同,为何都具有“恋母情结”呢?其实,“恋母情结”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恋母情结”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关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以后产生的各种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三到六岁产生的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以后产生的是“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父母而可能是别人,可以是朋友。这样就可以解释二人的“恋母情结”了。顾城的“恋母情结”是 “第一恋母情结”。而在张贤亮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他进入青春期之后产生的“第二恋母情结”,这也就可以解释顾城和张贤亮人生经历、性格、生存环境、精神气质和个性才情不同,而同时具有“恋母情结”了。
二、“恋母情结”的差异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一)《英儿》与《初吻》中“恋母情结”的不同点
在小说中,雷是顾城的妻子,也是他的母亲。雷精心地照顾着顾城的生活,“G对他的夫人C依赖到了惊人的程度。不要说是钱,钥匙,证件这样的事情, 统归他的夫人掌管,就连他写信,出门找袜子、上衣,也少不了要向他的夫人请教。”只有这样顾城才能从内心获得一种欢畅的感觉,雷像母亲一样照顾顾城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忍受着他孩子似的任性,生活好转之后,顾城把英儿接来了,构建一种一夫二妻的关系。雷一直都在默默地忍受着,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深爱着这个男人,也就以自己母性的包容去接受顾城的任性与天真。顾城对妻兼母亲的雷的心态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来解释。顾城曾经自己讲到:“雷其实只有你要过我,但这不是因为爱情要的,而是光芒。这不是情感,也不骄傲,在别人看来是骄傲。你就用这个东西爱护了我。”这个“光芒”即是爱情与母爱混杂的复杂之爱,雷给予顾城母亲般的呵护,每次顾城精神病复发时英儿总是吓得尖叫着躲得远远的,而雷却总是握着顾城的手说:“没事,没事。”为了占有雷全部的复杂之爱,顾城把自己的儿子小木耳寄养给别人,不让他留在雷的身边。
在《初吻》中,“我”上学的途中要经过一座由铁栅栏围着的红色洋房。一天,在上学途中听到红色洋房里有个清脆的女孩的声音在叫“我”,让我过去找她,以后“我”经常去和她聊天和玩耍,和这个女孩成了好朋友。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女孩是个瘫子,再后来我们接了吻,最后这女孩去了台湾……弗洛伊德认为,在青春期时,生理发育成熟,进入人格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个人的兴趣开始逐渐从物质的满足转变为渴望建立与异性的关系。当“我”看到她的脖颈、肩膀、微微隆起的乳房时,在“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当“我”和她接吻时,“我的头猛地感到晕眩,并且奇怪的是感觉到身体失去了知觉”。晚上,当“我”一个人睡在床上回想着她当时发出的声音和动作时,我感到一种不能用语言来表现的情感和欲望,我的身体燃烧起来。“我”对接吻既有神秘的饥饿感,又有一种犯罪的恐惧,好像“我”坠进了深渊,怕遭到什么惩罚…… 通过它我们可以全面而具体地看到隐藏于张贤亮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从表面层次上来看,小说仿佛只是描绘一个终日幻想着“英雄救美”的章家小少爷与一位残疾女孩之间一段浪漫朦胧的爱情。事实上,假如我们能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去对待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小说中年长的,美丽的和悲戚的形象,她的真实身份应该就是章家小少爷的母亲的化身,在幻想中,“我”那个常常与丈夫关系不和,常含眼泪的母亲逐渐被演变成一个残疾而孤单的大女孩,常常以“英雄”自居的“我”对她进行了拯救,尽管在显性意识文本上《初吻》描述的是一场“初恋”情感,但是,其在潜意识文本中却指向了深层次意义上的“恋母情结 ”,在一定程度上,章家小少爷是张贤亮潜意识中“本我”的化身,而残疾的大女孩则是他母亲的隐喻。并且,从《初吻》中解析出的“恋母情结”是非常典型和真实的, 它具有青春期的原发性。
综上所述,在《英儿》中体现出来的是顾城的“第一恋母情结”,对雷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过度依赖。在《初吻》中,体现的是担负起“英雄救美”的责任,是另一种“恋母情结”的表现。
(二)《英儿》与《初吻》中“恋母情结”的共同点
在小说《英儿》中,顾城表现出来的是“第一恋母情结”,表现为顾城对雷的任性、霸占,渴望获得雷全部的爱。而《初吻》中,章家小少爷和残疾的女孩之间存在的是“第二恋母情结”,虽然这样两种“恋母情结”在具体的表现上略有不同,但是他们是存在内在必然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对母亲精神上的依恋,“恋母情结”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的,并且是从“第一恋母情结”向“第二恋母情结”展开过渡的,二者之间都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觉醒,向本我的一种回归。这样一种表现不同的个人无意识存在虽然稍有不同,但是确实都体现了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中储存了人类生存的所有密码和人类最深层的渴望,而“恋母”即是这种人类的最深层的渴望。“恋母”这种原型观念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存在,变现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对于我们研究作家心理是怎样影响文学创作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顾城,雷米.英儿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4]张贤亮.初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
[5]张贤亮.满纸荒唐言[J].飞天,1981(3).
[6]顾盼盼.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与中国当代文学[J].文教资料.2007(3).
[7]黄佑和.浅析《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