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医学生德育途径探究
2016-05-30刘磊
刘磊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正视这一变化,跟上时代,积极探索网络的特点,提高互联网技术,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融合互联网技术,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依托互联网产品,架设新的互动平台;承载互联网文化,增强德育感染力;创新德育途径,开展网络德育。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德育的内在需要出发,围绕高校德育理念、内容,積极探索网络视域下的德育途径,以增强德育的实效。
1 融合互联网技术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教育者借助黑板、粉笔、教材、报刊杂志上收集的素材等元素,完成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听讲解、做练习、社会实践等完成知识的消化积累。这种方式虽然传播方式单一,对话形式单一,但在以往的德育活动中,功不可没,起到主阵地的作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为课堂德育增添了新的元素。如互联网传播信息形式更富有感染性,除了传播文本信息外,还能传播声音、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非文本的信息。运用在德育活动中,把德育事实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色”引向“多元。”德育事实的表达不再是由老师“平面”化,单一的模仿,而通过图、文、声真实地再现;德育事实的观点表达也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学生在网络信息中看报报道、看评论等自由选择,接受多元化思想观点、文化形态相互竞争、冲突与交融;身份上,老师也许是德育事实的“路人”,是投递员,学生是主人,收件人。
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加强自我内涵建设,把自己建设成既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熟练地开展德育工作的“专家型”人才,针对网络新环境下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新变化,主动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巩固主阵地的地位,增强德育实效。
2 依托互联网产品架设新的德育大舞台
互联网产品是指网站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它是网站功能与服务的集成。例如:新浪的产品是“新闻”,星星女郎,腾讯的产品是“QQ”,博客网的产品是“博客”,MR-旺,网易的产品是“邮件”。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依托这些产品,打造新的德育平台,丰富德育手段。
2.1 依托公众产品,营造大德育氛围
公众产品是免费为大众服务,用于增加网站流量,赢得公众信赖的,如“新闻”、“QQ”、“邮件”、微信、陌陌等,为人们提供了主动接触网络的理由和载体,也为人群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对于学生而言,在这些开放性产品里,自己当家作主,似乎更能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这需要德育工作者主动参与互动,做好线上线下服务,努力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跟踪事态发展和社会热点,引导价值走向,满足学生的德育诉求,争取德育实效。
2.2 开发校园产品,建立特色德育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打造校园特色德育渠道有三个举措:
一是加强校内基础网络建设,将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形成科学的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场所的网上德育平台,促成网络德育空间全覆盖。
二是加强校园特色产品开发,如红色网站、校园贴吧、BBS、教师工作室、博客等,以时事、热点、素质教育、爱心园地、心理健康咨询等栏目吸引学生参与,提高网站的亲和力;以鲜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三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研发网络德育软件,建立德育信息数据库,使德育信息的搜索、存储、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3 承载互联网文化唱响网上德育主旋律
网络文化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两面性,一是主流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存在不仅不利于对大学生的成长,甚至对高校德育的顺利推行和社会和谐带来新的挑战。
3.1 从网络发展实际出发建设校园文化
学生视网络为生活的中的一部分,有时候片面地过分强调网络环境的优势而沉溺于虚拟网络空间,从而导致教育者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调和这种矛盾,要虚实结合,从网络发展实际出发,建设校园文化。主流的、积极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疏导消极情绪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流行元素虽然受到大众的重视,但文化内涵并不深厚,包括一些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红人、网络歌曲、网络流行语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保持开放而警惕的态度,既要与网络文化的发展相联系,又要甄别和辨识网络文化,要网上网下齐抓共管,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式传播主流文化和舆论,弘扬主旋律。
3.2 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在校园,师生是创造和传承网络文化的主体,学生成长需求文化的熏陶,教师职责在要求以学生为本,既要在思想上重视,又要起到积极推动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参加建设项目或活动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和道德提升;教师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传播学校制度章程、精神内核,展示凝聚师生热爱母校的信念和力量等,那么,不良网络文化就没有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维东.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3-4-16:(7).
[2]郭秀敏.浅谈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0-12.
[3]袁世斌.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