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平衡

2016-05-30姜修宜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平衡传播学新媒体

姜修宜

摘要: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但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形式与状态。在艺术领域,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的媒体技术和先进的艺术设计下,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特征之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对象进行具体阐释,希望借由对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传播学分析,为当代艺术家寻求新技术与艺术创造的融合、平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平衡;传播学

1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新媒体艺术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各种新技术、复合材料的产生和普及,推动了艺术不断地创新发展。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一开始是以前卫艺术崛起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谓新媒体艺术,就是指以数字技术或网络手段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网络广播、数字录像艺术、网络电影、手机电视、网络动画等。有论者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为新媒体艺术,只要看它的传播手段,而不在于它的创意与观念。这个看法是不确切的,只借助数字技术而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作品,我们只能称之为新媒体表现,而不能称之为艺术。新媒体艺术,指依托当代高科技手段和新兴媒介载体来面向社会、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并且在新媒体时代的话语逻辑下建立属于自身文化使命的社会感知方式和文化实践形式。新媒体艺术应是画家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将自己的创意和观念进行表现,不是指将计算机技术用为创造传统艺术作品的工具,而是强调致力于开发新媒体艺术的媒体特性,即将艺术形式与技术结合成非线性表现形式的艺术。从传播学领域来看,这其中包含着从传播者到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2交互性与新媒体艺术的传播者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时代的缩影和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在传统艺术已经无法全然满足当代现象表现的时候,新媒体艺术给了艺术家新的方向。优秀的艺术要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它应该是真挚的,给人带来启发和感动。当代艺术应该从当代的角度表现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中国新媒体艺术所获得的当代艺术身份,也是这种人文关怀的产物。新媒体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批社会的解剖家和批评家,他们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看法,而且是激进的、富有深刻的哲学洞见的看法。他们常常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身边和心灵中的事件。他们以摄像机为透镜,大胆地、严厉地质询整个社会的叙事框架,甚至是用解构的方法,解构主流社会的整个意象结构,讽刺其意象制造和消费的逻辑。在新媒体艺术家的实践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批判精神。新媒体艺术家无法脱离新技术的支持而进行艺术实践,但他又必须超越技术的局限,甚至是对技术加以批判。正如保罗所指出的那样:“艺术总是采用与批判地考察其时代的技术,未来的艺术将同等地反映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文化变革,原因在于其与生物技术、纳米科学、纳米技术及其他学科相互作用。艺术本身建立一种文化价值是不必实现某种目的,它确实拥有一种功能,即作为美学的、情感的或政治的探索的开放领域。可能这一作用在未来更为重要,其实我们所面临的是深刻地挑战我们如何定义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新问题。”艺术的可贵品质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批判性。艺术总是以感性的形式彰显着理性的知识和真理,以感性的视觉形式力量表征着某种精神力量,以引起艺术接受主体的重视和思考,以美感的力量唤起审美接受主体对艺术观念的理解。批判性是新媒体艺术的精神实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批判性精神恰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种批判性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美学上的批判性,即艺术语言的创新和对传统艺术的冲击乃至超越,以及艺术实践所带来的美感,一种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灵体验。二是艺术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对当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进行表现、反思乃至批判。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既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给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美学特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问题,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景况,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构建起了符合自身特性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审美接受特征和美学特征。

3虚拟性与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内容

所有透过计算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管表面上如何的绚丽,实质上都只是0与1的数码信息诠释与解读。这种数值化的再现,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新媒体手段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与解析。二是所有的新媒体对象都可以利用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做处理与修改。这种一视同仁的特性,在创作上赋予了艺术家无边的自由。对这种数字化应用最直接的,当然是运用计算机移花接木的数字影像艺术家。台湾艺术家李小镜在谈他的作品《夜生活》时,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我作品内的每一个物体,桌子、椅子、人物等等,都是分开来拍摄的。分别将他们输入计算机之后,这些数字化后的图像,就像一组组等待琢磨的原料,在Photoshop强大的运算功能与便利的接口之下,成为柔软无比的弹性材质,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绘画比较近而摄影比较远。对于我来说,每一个物体,都像是画家笔下的一个笔触,我将他们个别处理到与整体结合最完美的状态。”对itSt机而言,不管影像代表的是什么,反正都是一系列的0与1。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存放方式和形态上有着质的区别。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实体和材质的依赖,新媒体艺术则突破了这个限制,形成了用时间衡量的非物质性境界,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可以将创作重点着眼于对作品情感和精神的表達,而不必再受材质和实体的限制。换句话说,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使艺术家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而创作出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在前文,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多维性中已经论述了新媒体对于受众可以进行更多感知的全面刺激和审美体验。因此,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可以摆脱材质和实体的限制,利用多维的媒体手段直接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使受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的解放。当画家画完了一幅画,不仅画作本身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不管你把这幅画搬到罗浮宫、大都会美术馆、还是中国美术馆,它看起来都是一模一样的。相对的,以网络艺术家为例,他可以用Dreamweaver、Front-page、Microsoft Word,甚至纸笔来创作他的作品,无论如何,这一连串的编码还是在计算机或浏览器中才会现形,根据每个观者或展场的器材,所呈现的效果在色彩及解析上还都略有不同。当数字摄影家拍完了一幅照,在Photoshop中做好了修饰,他可以把这个档案输出成千百种不同大小材质的版本,他还可以把同一张图存成tif、jpg gif、png各形各样的档案模式。与油画或雕塑等传统媒材相异,新媒体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固定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它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4多维性与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媒介

多维性是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基本艺术特征。新媒体不但运用传统媒体中的表现方式,还利用新型的文本表现方式,利用超文本、电影特效和电子游戏方式呈现出新媒体艺术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新型表现。基于现代科技和媒介发展,新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上有着多种选择,具体来看包括:第一,数码艺术。数码艺术是依托计算机等数字终端工具创造出的数字艺术与设计作品。一方面,数码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种类,艺术家们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艺术观念进行纯艺术性观念表达作品大多表现为多媒体装置、数码合成和影像类作品;另一方面,数码艺术与商业结合紧密,形成了数码艺术产业,其中尤以动漫艺术发展最为迅猛交互式多媒体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它是人机互动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观众的参与才能实现完整的艺术作品,作品强调人现场参与和感知。这种艺术形式近来在各类型的展馆空间内运用较多,注重在体验中探究受众的心灵世界。第二,网络艺术。网络艺术依托于互联网生存、发展,诞生了众多的艺术新形式,如网页设计、电子杂志、网络游戏、桌面宠物等,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艺术的外延也会越变越大。目前,互联网上的网页设计很少有纯静态的设计,为了提高一定的视觉效果,达到传播目的,现在的网页设计一般会采用部分或全部动态网页设计的形式。门户网站中一般采用局部二维和三维的处理方式。这样既美化了界面效果,帮助划分栏目,又不至于太过花哨而削弱了文字性信息的传播效果。第三,影像艺术。随着DV的普及,影像艺术越来越具有大众化趣味。影像艺术传播渠道丰富,可以借助电视、网络视频、网络下载等大众传播形式发布,也可以借助人际传播形式展开点对点传播,还可以通过艺术展览等组织传播形式展示创作作品。第四,移动媒体艺术。移动媒体艺术包括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移动电视、LED广告等新艺术形式。手机媒体被业界称为第五媒体,发展前景巨大。手机媒体应用集中在手机报、手机电视和WAP网站上,目前我國手机媒体已初具规模,音乐、新闻、娱乐、游戏、财经、交友是手机媒体带给受众的新体验方式。

5趣味性与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对象

新媒体艺术能够全面运用声光科技,提高受众的观感体验极具趣味性。无论是造型、灯光、互动设置还是整体空间的流动性与引导性等,都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激发其欣赏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技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随心所欲,甚至突破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无论是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或者人们的感官维度上,新媒体艺术展都现出了不断超越极限的艺术之境。新媒体艺术在科学传播中的引入与运用,能够带给受众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相较于绘画、造型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单一式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使参观者由原来的一种知觉感受变为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同时互动。多元的知觉体验根据参观者自身变量的不同互相作用产生综合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又与展示环境交互,创造出属于参观者的唯一“展示内容”,于是一种“传播内容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单向传递过程转化为一种交互型接受过程,传播者和观者间的情感交流和传递过程变得清晰起来。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心灵来感受到新媒体在表现上的多维性。这是传统媒体包括多媒体在内的早期媒体艺术所无法展现的艺术表现奇迹。从观众的角度看多维度的艺术表现不仅丰富和改变了观众对艺术表现的体验习惯,也改变了观众对艺术表现的消费方式。观众可以不再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新媒体艺术表现的感知,而是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的差异有选择的进行新媒体艺术表现的感知。感知方式的变化不仅是观众需求变化的体现,也同样是媒体艺术表现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表现、反馈等过程都是离散和独立的,有时甚至跨越比较大的时间段间隔。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思维限制和传播限制。

6结语

虽然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但技术永远代替不了艺术家的创意。艺术家的思考应具有独立性,不能完全依赖于电脑操作的各种效果,如果缺乏人脑的创意,艺术家就会成为电脑的奴隶。如何在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中寻找平衡点,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与传播,是当代艺术家面临的课题。

猜你喜欢

平衡传播学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