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6-05-30马花
马花
摘 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城市的就业市场出现怪异现象,即单位急需劳动力,忙着引进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忙于投简历、面试,但最终未能就业。这种“就业难,招聘也难”的现象,原因比较复杂,但作为培养人才的各类高等院校,不得不深思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明显。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包括工作能力、社会经历、学历层次、专业特色、技能等级、应聘技巧、就业机会和社会关系等。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创新意识上比较欠缺,同时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等。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分析
1.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随处可见。而就业政策从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再到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时期,整个变化过程中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若高校毕业生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就业大环境,很容易好高骛远或随波逐流。所以,学生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坦然接受事实,努力改变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態,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竞争。
2.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高等教育精英化是在计划经济调控下进行的,当时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就业,高校处于“卖方市场”的位置。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在市场经济下进行的,就业形式趋于市场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供大于求的高校就处于“买方市场”的位置。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职业和热门的岗位上,都是多人同挤独木桥,造成“一岗难求”的状态。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后,不仅在学校和毕业生之间存在共同竞争现象,连在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3.企业用人理念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是为满足企业员工的数量而盲目招工,在录用员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用人理念上也不断与时俱进,创新观念。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的用人理念随着时代的更新而更新,从以往的“学历至上”过渡到后来的“能力优先”到现在的“态度第一”。这种理念充分说明现在社会所需的人才更注重职业素养和是否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注重是否具备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更看重崇高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容
1.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精神
工作态度是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意念和想法,这种意念和想法是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要有敬业、勤业、乐业的工作态度,首先,要求毕业生有爱岗敬业的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其次,毕业生要有勤于思考的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观察细节,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遇到问题能够妥善处理,积极应对;最后,毕业生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幸福感,并将工作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工作不求回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事实上,现在的毕业生很多都是患得患失,过于关注报酬与劳动付出的对等性,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往往不利于个人职业道路的发展。
2.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据调研,凡在工作单位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同志都是那些能够吃苦耐劳并具有较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实干者。而如今的高职毕业生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得到的都是家长无限的关心和宠爱。学校的生活环境也相对单纯和简单,同学间友好相处,教师也非常和善。因此,这一代高职毕业生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是自私自利、行为散漫、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高职生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服从的意识。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处理组织内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等等。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存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进行的适应性改变。如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工作技能、自我约束能力等。由于企业衡量新员工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看新员工能否较快地为单位创造价值,能否较快地与单位氛围相协调,能否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高职毕业生需要培养的基本素质。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开拓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使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以人为本,转变就业指导理念
如今,企业的用人理念已不再一味地关注毕业生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就业指导理念,认清就业指导的教育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需要把就业指导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涯指导,要了解社会的动向,对用人单位要开展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就业行情和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是队伍建设,所以高校要注重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成立一支就业指导队伍,通过招聘、选拔、培训、考核、淘汰等机制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次,要培养就业指导队伍的能力,能够遵循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发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最后,要拓宽就业指导队伍的眼界,鼓励“走出去、引进来”的观念。多深入企业一线去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市场需求;同时也要邀请企业来为高职毕业生做就业讲座,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去实现。目前,企业的用人理念更注重于毕业生是否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的素质拓展,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再如,举办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就业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邀请心理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为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完成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结束语
处理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复杂职场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芳.大学生就业素质评析及提升策略选择[J].教学研究,2010(8).
[2]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盛振文.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林红.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研究思路探讨[J].时代教育,2009(6).
[5]王丽新,张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及对策论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