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班幼儿不吃饭行为成因及矫正策略的探究

2016-05-30王艳

新校园(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行为小班幼儿

王艳

摘 要:进餐习惯对于成长期的幼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生活中,小班新生入园时不愿吃饭或吃饭习惯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对幼儿的健康形成了威胁。本文根据小班幼儿的生理、年龄和个性特点,深入分析了幼儿“不吃饭”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家园共育矫正策略,以应对小班新生幼儿“不吃饭”的行为,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不吃饭”行为;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吃饭看似一件小事,其作用却不小,与幼儿的成长发育息息相关。然而,幼儿园生活中,每日一餐二点的用餐环节恰恰是最令教师、家长头痛的事情。

二、小班幼儿“不吃饭”行为的成因分析

我们从幼儿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导致小班幼儿不吃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养育观的缺失。许多80后家长认为不吃饭不算大事,幼儿长大自然会吃,而且一般都觉得吃奶粉比较省心省事,所以产生一大批“只喝奶粉的幼儿”。

2.榜样示范的错误。有些家长自己也喜欢吃零食,吃饭前觉得饿时就会和幼儿一起先找零食充饥。这样长时间的错误示范,使幼儿形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

3.运动量缺乏。我们常看见幼儿的父母或祖辈抱着幼儿入园的情景,怕摔着、磕着是家长永远的理由和借口。该让幼儿运动时不让幼儿运动,导致幼儿运动量不足,吃饭没胃口。

4.自理能力较弱。现在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在家一切由父母包办代替,无需自己动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幼儿依赖别人的习惯。

三、改善小班幼儿“不吃饭”行为的矫正策略

1.讓幼儿“饿”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当运动使身体消耗一定能量后,人体就需要补充更多能量达到需求的平衡。因此,正确地动起来,也是改变吃饭习惯的一种方法。幼儿应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要合理安排晨间活动、户外游戏等时间,使幼儿养成运动的习惯。教师还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来提高幼儿的运动兴趣。幼儿天生对玩具感兴趣,教师可提供各种运动器具,如大陀螺、骑马等吸引幼儿参与运动。

2.让幼儿有食欲——制作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要让幼儿愿意吃饭,还要从幼儿佳肴的制作上下功夫。午餐应该热量充足、营养丰富。幼儿园在安排膳食时,应本着种类多、品种全的原则去搭配各种食物。面对“老师我不要吃……”的情况,不妨将原本普通的食材进行创意组合,把菜肴制作成小鸭、小猫等动物形象,在给午餐增添色彩的同时激起他们用餐的欲望。还可以为幼儿精心挑选符合小班年龄的可爱餐盘,如动物造型餐盘,水果造型餐盘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幼儿喜欢餐具,爱上吃饭。

3.让幼儿快乐用餐——进行开心午餐的管理。快乐的心情能促进幼儿用餐的食欲。为此,我们提出“让午餐成为幼儿的快乐时光”,在餐前教师可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带着舒缓的情绪,愉悦地吃午餐。教师也可通过“闻”“猜”“说”等环节,激发幼儿用餐的欲望。

4.让幼儿保持用餐的好习惯——家园沟通合作促高效。基于上述幼儿园午餐管理的基础,笔者认识到,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才能使好习惯得以养成。为促进家长烹调、饮食习惯的转变,幼儿园可调整膳管会活动的传统模式,大胆将会场转向食堂,让家长代表参观幼儿园食堂的环境布局,了解食堂工作人员平时规范操作的“五常法”,从而对幼儿园提供的饮食放心。

在家长会中,教师对所有的家长进行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等系列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家中吃饭的情况和父母对幼儿吃饭的态度。利用调查的问题,教师帮助家长从理念上认识到成人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是幼儿养成好习惯的重要保证。

四、成效与反思

从小班幼儿入园初期,90%的幼儿吃饭行为不佳,到现在84%以上的幼儿都能很好地吃饭,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位家长说:“我们的孩子现在不挑菜了,真谢谢老师。”良好的吃饭习惯也促进幼儿全面而均衡地吸收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使幼儿的成长发育更加健康,体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同时,根据问卷调查,89%的家长每天会带幼儿进行户外运动,94%的家长能注重幼儿食谱的营养搭配。家长也不会再给幼儿带零食,正确的养育观念正逐渐在家园的互动下得到提升。

总之,幼儿时期养成的进餐习惯会持续至成年并影响一生。不良的饮食行为干预越早效果就越好,且持续越久。相信只要家园配合,持之以恒,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谊.入园宝宝饮食建议[J].父母世界,2009(9).

[2]颜仕英.避开宝宝饮食中的“陷阱”[J].饮食科学,2004(10).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行为小班幼儿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