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6-05-30陈蒙果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践

陈蒙果

摘 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新国十条》,凸显保险行业发展的时代重要性。行业发展的的根本要依靠人才,鉴于我国保险市场生态环境恶劣,意向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的高层次人才较少,新时期高校保险人才培养尤为急迫。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人才培养面临缺实践、少深度、失原则等问题,积极探索保险专业教育改革,明确各校保险教育培养目标,着力于校企结合增强师生实践能力,将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保险专业人才。

关键词:保险教育;培养方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155-03

一、“新国十条”背景下我国保险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分析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对我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 575美元,保险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按保费收入增长边际弹性的库兹尼茨假设,人均GDP在1 000美元到10 000美元之间是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2013年保险密度和深度数据来看,我国在全球排名第60位和第90位,均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保险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要抓住黄金发展机遇,实现保险市场从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改粗放型的保险经营模式为集约型经营模式,必须具备营销、服务、管理、调控等各个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首先,我们需要一支较高道德素养、具有基础保险知识体系的人才队伍为行业发展注入健康血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保险人才的理解就是“卖保险的”,“卖保险”给消费者的印象更多是“欺骗”。消費者在购买保险之前得不到完整、准确的产品信息介绍,在购买之后缺乏完善的后续服务,当遇到事故却得不到赔偿时就觉得上当受骗。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国民保险知识贫乏,另一方面是保险行业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需要一支肩负改善保险业恶劣生态环境使命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营销队伍。

其次,需要具备专业理财规划和投资管理能力的保险人才。“新国十条”第6条第13款强调对保险基金期限结构特性的利用,第14款提出保险业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定位,这意味着现代保险业对投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能够提高投资收益率的新型保险人才将成为保险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需要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保险人才。从保险实践角度看,无论商业模式选择、市场细分与定位、产品设计、展业途径,还是保险中介服务与咨询,无不需要创新。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单一,不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如何进行产品设计找到客户需求点,扩大产品销售量做到买卖双赢是保险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例如,随着我国老龄化严重,仅养老保险一项就面临巨大的创新挑战。

二、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培养人才的根本在教育,而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主要形式。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招生人数、开设院校数最多的是本科层次,因此,提高本科层次教育水平将是保险行业人才队伍更新换代的重要保证。贺思辉(2014)认为,保险教育应造具有“四维能力”的新型保险人才,即风险管理、保险文化自觉、资本营运及创新保险服务执行能力。李加明(2011)指出,保险内部分工将越来越具体,院系应针对不同需求培养人才。本文对我国高校本科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如下:

第一,在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培养综合型保险人才。重基础明确金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开设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学、投资学、保险学等。宽口径指的是教学包含金融和保险的多种课程内容,核心有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财政学等。宽口径目的在于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空间。随着金融行业发展,无论在银行、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工作,无论是从事产品开发、项目研究还是市场营销都需要对金融制度和融资产品有广泛认识和深入理解,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能满足多元化人才需要。学生在倾向于保险知识学习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保险自身。

第二,单一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王瑾绪(2012)认为,保险专业应由四大基础课程群(法学、数理、财务会计和一般经济管理)、两大工具课程群(英语和计算机)、一大专业课程群(保险学原理、商业保险、社会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法、保险会计、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组成。单一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当使得学生成为具有全面保险知识的专业人才。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保险精算师,或者专注于保险产品的组合销售。他们了解保险产品设计,有能力向客户推荐组合不同的保险产品进行理财规划,有能力用专业知识对保险市场进行供需分析。

第三,重视保险社会实践人才的培养。除了保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模式偏向于增加保险承保及服务等内勤工作流程、保险理赔勘察流程、理赔与法律实务、市场营销、从业职业道德等一线实践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一线工作能力。该方向保险人才能直接更新换代保险销售人员队伍和客户服务人员队伍,对于改善目前保险行业发展面貌,促进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起到重要作用。

三、高校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上三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于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中,其中前两种培养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后一种在本科教学层次中占比较少。不同高校保险教育方向和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就一般与个别问题总结分析。

第一,教师缺乏对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重大缺陷。高校几乎没有建立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教师缺少机会深入了解保险市场发展的最新状况,缺乏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资料。对于保险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实践就是灵魂,没有实践的理论知识讲授总是单薄;另外,学生接受业界新动态较少,毕业后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开拓需要;教学方法上,教师也无法做出真正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改革。

第二,保险专业设置缺乏原则性。就某高校商学院保险本科教育来说,保险专业是在金融专业中分出一个班定为金融专业(保险方向)。大一大二采取经贸大类培养,大三开学可在原专业基础上调整,给学生以较大自由选择权,之后依据学生去留人数决定该专业去留(例如学生低于15人,则该专业被撤销)。囿于行业成见,保险专业录取分数低于金融专业,且多是调剂生,进入大三更有多数学生调剂出去,所以保险专业设置具有不稳定性。在其他院校,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也并不理想,付钢、刘应元(2014)指出,从武汉各高校保险专业招生来看,即便是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若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和战略性,会影响该专业教学的长期进步和理论研究深度,这会是保险教育的重大损失。

第三,保险人才培养缺乏共识性,课程设置过于基础。目前多数重点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方向,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学生具有共识性,学习目标和毕业发展方向都较为明确。但部分非重点大学缺乏保险人才培养共识性,这就直接导致课程设置得过于基础性和非专业突出性。就某高校商学院来说,金融专业(保险方向)这个名称本身体现了它侧重于第一个培养方向,即重基础宽口径的综合型人才。其优点是给予学生充分选择自主性,缺点是学校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无法达成共识。由于增加非保险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导致保险课程群中的课程不全面,影响专业学习深度。

四、加强高校保险专业教育的对策

保險教育应以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和全面保险专业知识体系、具备现代金融服务专业组合理财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应通过进一步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来推动高校保险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学校应高度重视保险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原则性和前瞻性。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理财规划人才、产品创新人才、优秀营销人才都是保险公司的紧缺资源。虽然学生自主选择很重要,但学校应站在社会现实或潜在需求的全局来设定专业。我们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要明确保留保险专业为少部分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并维持加强业已形成的教育力量,提高专业教育实力。

第二,结合学校有限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本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保险销售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要实现保险业生态环境优化,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销售队伍,因此部分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较高销售能力的保险本科毕业生为侧重点。保险产品创新是市场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因此部分高校应以培养具有较强保险精算能力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毕业生为侧重点。另外,各高校应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基础上,探索各自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工学背景培养工程、建筑、船舶等财产保险公司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总之,在方向确定和资源利用双重结合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本校保险专业教育实力。

第三,增强校企合作,增强教师对现行保险市场的认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这是提高保险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应与保险公司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应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使学生毕业后做到零距离上岗,同时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实践经验比学生的更重要。另一方面,保险企业可借助高校平台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可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联合高校开展市场调查与课题研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或提高保险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通过校企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保险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加明.保险人才培养——我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J].上海保险,2011,(11).

[2] 贺思辉.从“新国十条”看保险大发展机遇对保险教育改革的影响[J].上海保险,2014,(12).

[3] 付钢,刘应元.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2):23-25.

[4] 吴磊,何洪涛.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互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2-114.

[5] 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52-55.

[6] 王瑾绪.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2,(3):43-44.

[7] 项俊波.保险蓝皮书——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