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对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

2016-05-30吕福起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吕福起

摘 要:选取代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的26个指标,从重庆统计年鉴中抽取2005—2014年的相应指标数据,构建一个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近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得出关于重庆将来发展的建设性方向。

关键词:评价指标;生态文明建设;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124-02

引言

重慶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直辖市,其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整个西部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实现,要想重庆发展得又快又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必由之路。当今社会探讨的热点便是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怎样使用生态文明去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科研院所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方法[1]。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利用2005—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从五个方面,选取26个指标来评价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具体如下:(1)代表生态经济指标(表2中X1~X5):主要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情况,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等方面分析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2)代表生态环境指标(表2中X6~X10):主要从环境质量、污染治理、城市绿化等方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情况;(3)代表生态保护指标(表2中X11~X15):主要从环境消费、资源保障等方面分析生态保障是否做得可持续发展;(4)代表生态文化指标(表2中X16~X20):主要从文化消遣、教育发展等方面反映区域生态文明素养的情况;(5)代表生态社会指标(表2中X21~X26):主要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反映区域社会和谐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及分析过程和结果

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及模型和主成分的步骤[2],根据参考文献[2]的方法和步骤,利用SPSS19进行主成分分析[3],得到方差分解图和主成分系数矩阵(见表1(只写出前4个)和下页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前三个的特征值均大于1,选取为统计分析的主成分,用F1,F2,F3完全可以代26个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9.479%,已经超过85%。

下页表2为主成分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其中与人均GDP、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指标相关程度都达到90%以上。第二主成分主要与工业生产总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主要反映城市消费水平。第三主成分主要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主要反映城市生活水平。

三、重庆十年生态建设分析

根据表2,代入主成分计算公式,得到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的数据折线图(见下图)。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是持续上升的,说明重庆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教育是健康稳步发展的,其发展程度逐年稳步递增。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在比较平稳的水平上没有较大提高,说明重庆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部分年份有所下降。从综合得分情况看,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稳步发展的,这与第一主成分的折线图是一致的。

结论和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从2005—2014年的发展情况是良好的,具有健康稳步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肯定在未来几年是可持续的。虽然重庆近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好的,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城市的发展,经济建设是第一位的,但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未来重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兼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大对重庆经济的建设和环境、教育的投入,必将整体提高重庆人民的消费水平、环境的良性发展、人口素质的水准,提升重庆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 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20).

[2] 岳斯玮,胡灿.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四川十年来城市发展评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3] 邓维斌,等.SPSS19(中文版)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吴明宇]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