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催生语文精彩的“法则”
2016-05-30顾小燕
顾小燕
高中教学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需要给他们更多展示舞台的空间,使他们在真实互动与积极交流中产生探学的激情,让他们跳出依赖教师讲解的桎梏,主动带着任务去深入探究,引导他们在富有开放性和真实性的学习过程中叽叽喳喳,获得不可多得的总结反思,增强语文学习内生动力,让课堂更加精彩。
一、预设任务,充分酝酿生“酵母”
语文课堂只有在问题探究中才能释放真正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勾起学生的无限遐思与主动探知的渴望。给学生预设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要求中自我质疑思考,给他们更多酝酿发酵的机会,定能使课堂更有前置性和趣味性,让课堂的向心力和新鲜感充满教室的每个角落。
预设任务,使得学生在“酵母”发酵催生下获得更多的探学思考激情。如在苏教版必修一食指的《相信未来》教学中,不妨给学生补充当时的背景知识,创设一定的思考题目,让他们在相应目标的指导下主动思考探究。借助诗的鲜明时代特征与意象新颖特征,建议学生思考: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发生了怎样的重大事件?如果你当时也与食指一样处在“文革”狂热的巅峰 时期,面对当时的遭遇会有怎样的感慨?你认为在当时,迷茫的一代青年应该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这些问题的预设,不仅能在展现诗歌表达主题大意的基础上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更多的内容,还能够使他们在不断自我质疑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更多深刻的感知,让他们始终带着问题研读文本,让自己的思想能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使整个诗歌教学更加亲切生动。
预设任务的前置性设计,给了学生更多开放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带着问题深入探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思维情感,让诗歌在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命活力。设置的任务应在紧扣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多给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按图索骥和蛛丝马迹的探寻中主动挖掘有效信息,丰富其认知视角。
二、探知任务,鼓励互动增“热量”
佳酿需要热量,需要在千锤百炼的反复打磨中不断释放热量,唯有如此才能有醇香。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主动交流和反复探索,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讨论争辩,定能使任务变得更加鲜活,更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和信心。
学生探知任务,本身就是博采众长的相互学习过程,在持续发热中获得更多的动力热能。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不妨结合该文创作的1927年这一特殊时期,引导学生从“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现实中,设计相应的任务探究题目,像透过“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你有怎样的发现?作者在荷塘月色中有哪些发现?有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了该文后发现,它在语言表达运用上具有朴素美、凝练美、音乐美、修辞美“四美”,请结合探读从中摘录出相应的句子。学生可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完成第一个题目,对后两个题目,则可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建议他们在主动交流中摘录相应的词汇、语句等,让他们在相互探究,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主动释放自己独有的能量和光彩。
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多给他们创设相应话题,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深入探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在自由搜集与大胆讲述的过程中争辩,让他们的思维认知不断被激活。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对白、师生沟通中的精彩发现,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给他们掌声与喝彩。
三、拓展任务,延伸创意尝“新鲜”
生活应该是语文的全部,更是语文生生不息的宝藏。从生活中积淀学习素材远比书本来得更有意义,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深化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探学与深入感悟中发现精彩,定能使语文课堂更加光彩照人。
拓展延伸任务,让学生在开放化思维引导下有所发现,定会利于他们展示鲜明个性。如在《安妮日记(节选)》教学中,有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任务拓展题目:假如你有时光穿越的机会,你遇到了安妮,你会对她说什么?通过安妮日记,你又发现了什么?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日记的记录真实性不容置疑,必然会使得法西斯主义者烦躁不安,一切隐藏在虚伪下的罪恶必然会重见天日,给后来人敲响不忘国耻的警钟。所有的偶然都是千千万万个必然组成,《安妮日记》告诫我们始终保持警惕,落后就要挨打,要将振兴中华作为己任,等等。
总而言之,语文的精彩就在脚下,就在身边,只不过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真心聆听的谦虚。走出教师指导下的单一被动学习模式,以任务的预设为起点,让学生多质疑思考,让他们在不断互动与主动探知过程中生成丰富的思维灵感,更利于课堂充满动感与情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出现更多的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