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本中几种特殊的模糊语句类型
2016-05-30奚旭慧
奚旭慧
模糊语言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有研究者已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归类。胡景龙、胡振华在中小学教育网上发表的《模糊语言摭谈》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七种类型:点到为止、缄口不言、欲言又止、侧面烘托、巧用虚数、巧用虚喻和闪烁其词。张乔教授在《模糊语言学论集》中把模糊句义的类型分为:未完成式、跳跃式、语气词式、矛盾式和句中含有模糊性词语五种。黎千驹教授在《模糊语义学》中把模糊语句分为:超常组合型、自相矛盾型、推测型、来源型、联想型、言外之意型、数量型和动态型八种。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学文本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主要的模糊语句类型。
一、超常组合型
这类模糊语句在诗词中出现较多。从语法结构方面来看,超常组合型的语句没有明显的主语、谓语、宾语,这就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模糊性。从词语的组合方面来看,超常组合型的语句改变了通常的组合关系,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模糊性。如: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诗词作品中,这样的模糊语句或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或是为了音韵和谐的需要,往往兼而有之。
二、未完成型
句子没有说完整,缺少句子成分,这种句子是未完成型模糊语句。这类模糊语句一般出现在小说或话剧文本中。小说在描写刻画人物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有时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时高明的作者就让人物“欲言又止”。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是典型的未完成型模糊语句,还有如: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除了小说,戏剧中的“潜台词”有不少是未完成型的模糊语句。举《雷雨》中的例子,如:
①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②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这样的模糊语句可以引起人们的遐想和猜测。省略了一些内容,却更耐人寻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话语空间进行填充。如果把话直接说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接上了胳膊一样,失去了神秘的艺术效果。
三、自相矛盾型
“矛盾式模糊句义既肯定同时又否定,句义是不确切的。”从逻辑上看,自相矛盾型语句违反了不矛盾律。从词语上看,违反不矛盾律的语句往往将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组合在一起,这就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模糊性。如:
①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我的四季》)
②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荷塘月色》)
在文章中,矛盾型的模糊语句往往用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当我们阅读这样的语句时,要去体会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和人物复杂的情感、思想。
四、成分跳跃型
这一类是由于句子成分的跳跃所形成的模糊言语,是指说写者故意中断语句,由于语句不全而造成语义不明。跳跃分为急收、突接、岔断三种,这三种方式都能收到模糊表达的效果。来看看《祝福》中的例子,处在死亡线上的祥林嫂询问“我”灵魂的有无的问题时,“我”先后三次作了回答:
①“也许有罢,——我想。”
②“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第一句是“我”是慰藉她的话,而对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
第二句“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祥林嫂却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这句话又是自相矛盾型的模糊言语。
第三句是“我”的含混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更大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
这些答话实在是吞吞吐吐,含含混混,使满怀希望的祥林嫂一无所获,带着满心的失望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作品中的“我”其实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
这几句话总的来看是跳跃型模糊句义,而它又是由几个未完成型模糊言语构成的。“那是,……”后边没说完,“实在,我说不清……”也是未完成型。
再如《雷雨》中,当侍萍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打了另一个儿子大海,气愤难平,走到周萍的面前时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她本来的意思是说:“你是萍儿吧?”但是又想到不能把关系挑明,情急之下,马上把自己的话语中断,借助谐音,把话题“突接”到“凭什么打我儿子”上来。同样,当周萍问她:“你是谁?”她脱口而出说:“我是你的——”本来是想说“是你的妈”,但急忙收住,转接为:“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我们可以想象,在这转接中,隐含着她多少血泪、多少话语,在这急收、突接中,侍萍原来急于想表达的意思,都模糊掉了。
五、词语反复型
这一类型的模糊语言在诗词作品中时有出现。它用词语反复的手段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同时依赖其所创造的音律上的美感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如: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②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长亭送别》)
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这类模糊语句,读起来往往具有特殊的音韵效果,并强化了语气和感情色彩。
综上所述,这些模糊语句在不同的文体中出现的频率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品味这些模糊语句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