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体式教学设计的一次尝试

2016-05-30邱桂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式梅兰芳共性

邱桂平

语文教师从课堂阅读教学入手,提高教学效率,须授予学生真正的“渔”——辨明文章体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同类文章的共性。

一、案例

下面是《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一)解题

1.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社会背景。

3.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提取要旨:用扼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要点。

2.理清思路: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写的?如果你用议论文体来写“拿来主义”,你会怎样安排结构?

(三)精读研讨

1.比喻——鲁迅杂文常用比喻,因而他的文字很具形象性。找出本文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语例,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它们的含义,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2.幽默——鲁迅杂文的惯用技巧。找出富有幽默感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四)拓展

1.阅读《论“旧形式的采用”》,了解鲁迅先生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

2.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一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3.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二、问题分析

这样的设计,看似既关注文本内容,又重视文本语言形式,实际上并没有把握住“杂文”这一文体特点,错误地引导学生按照一般论说类文章来学。

三、解决办法

辨明文章体式,让学生利用“这一篇”发现“这一类”的共性。教师要认真学习文体知识,明确文体类别及某一类文章的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方法。《拿来主义》是杂文,杂文是“时文”,它的主要作用是针砭时弊。这一类文章的共性是“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这两点才是杂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认识杂文的针对性

1.杂文针砭时弊。参阅课文和链接材料,了解杂文的现实针对性。

(1)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下列两方面的典型事件。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你同意吗?

2.比较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材料2: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 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

(1)课文与注释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2)你了解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吗?有人认为,这篇杂文主要是讽刺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有警示意义吗?

(二)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

1.朗读3、4、5、6自然段。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

(1)“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

(2)“抛来”与“抛给”有什么差异?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

2.朗读7、8、9段。然后与同学讨论。

(1)“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

(2)“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那些人?

《拿来主义》的绝大多数课例,或多或少都有社会背景的介绍,但教师对《拿来主义》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其他类型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时的背景知识介绍并没有多少差别。

在杂文的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不应该由教师从外面加进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掘,进而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身临杂文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杂文的内容,才能认识一篇杂文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只有基于文体、遵循文体规律的教学设计才是更有效的设计,学生才能深入理解这一类文章的共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体式梅兰芳共性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梅兰芳评传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共性
律诗篇法体式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