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的产教融合
2016-05-30余海潮
余海潮
摘要:本文从国家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发,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不足,为了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本文提出了职业院自办企业,论述了校办企业的可行性和诸多优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办企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1-02
最近两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路线、政策及意见,在国务院2014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以此作为《决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育部为首的六部门2014年6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以此作为《规划》的建设目标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育部2015年7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以此作为基本原则之一。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
然而,中国地大人多,学校多,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在国家层面上,只能是宏观的指导性方针、路线,不可能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制订不同的政策,这就要靠我们这些职业教育人,按照实际情况落实国家的政策。
一、产教融合的不足
笔者身在武汉的一所高职院校,就以我所处的环境来说明下当前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所体现的不足。要实现产教融合,无论是《决定》还是《规划》都强调了企业参入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制定规划的领导和专家们也意识到当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参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产经营,职业教育的职责归教育部门。他们没有这个公共意识,其实办好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所以在《决定》中提出了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举例论证,“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是最近而是很早就提出的,必须有将近一半的成员来自行业用人单位。我们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甚至课程标准的制订都需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讨论,把专业指导委员会里面的企业成员请到学校参入讨论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成员往往是企业的骨干成员,耽误他们的时间,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往往流于形式,除非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有时候都是靠关系、人情,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事”。关于企业参入职业教育的消极性,无需举过多的例子。
二、校办企业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政策上不仅允许还鼓励校办企业
在《决定》中还指出:“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从实际情况出发,学校办自己的企业,这是我们现阶段,学校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校办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决定》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办企业,和其他企业目的不一样,一般企业主要是为了实现最大的盈利,学校办企业是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事实上,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几所职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高,财政拨款充足,聘请的都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博士,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老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研发能力不足,其他硬件设施也不具备,所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办企业,不可能生产出比市场上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那么学校办企业靠什么立足、靠什么生存,学校的财政能力也不可能允许亏损。首先,学校办企业虽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既然是企业就要面向市场,可以把懂企业的人请进来,找准校办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其次,校办企业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1)享受税收等优惠;(2)场地优势,无需租用写字楼或厂房;(3)劳动力成本优势,员工由学生组成,学生工作即是实习实训;(4)用水用电按照居民价格类执行。再次,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办企业的成本优势在市场上去竞争,只有回避我们的技术短板,由于老师的主业是教学,跟一般企业的专业研发人员比,只能在课余时间业余研发。怎样回避我们的技术能力短板,我们可以瞄准市场上技术含量低,又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生产项目。应该说市场上应用广泛,职业院校老师和学生可以做出来的产品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生产的对象。
(三)校办企业的起步阶段
在学校这种行政体制鲜明的环境下,校办企业的建立,初期的发展出路在哪里。首先,结合专业群,学校的硬件条件,找准市场定位,最难的当然是产品的出路。以电子专业群为例,可以先生产实验所需的实验箱,从最简单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开始,搭起生产的平台。再考虑把实验箱推销到其他兄弟院校,也可以和兄弟院校联合生产。依靠成本优势,无需盈利,应该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再逐步地扩大到其他产品,如LED显示屏及给LED屏供电的开关电源。产品有了出路,生产可以按照学生人数确定规模。
三、校办企业在产教融合中优势
(一)能让职业院校教师拥有充足的机会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笔者所在的地区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利用暑假深入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分期分批委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加一年的社会实践,并把教师参入社会实践的时间纳入到职称评定中。实际情况往往是走过场,因为老师到企业只是一个学习的角色,企业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一名来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师,一般的老师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校办企业需要很多老师亲身参入进来,一边教学一边参入校办企业的工作,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跟这个行业接轨,了解、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工具仪器,在学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双师培训基地。
(二)可以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
职业院校的实训一般持续1~3周,如果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打乱他们的生产秩序,还有交通、学生生活等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根本不现实。如果有校办企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灵活的调整生产计划,在校内,交通生活都不是问题。职业院校的实习是国家规定的,高职毕业生不少于半年的实习。现在要联系实习单位并不难,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欢迎实习生。至于是不是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及特长来安排实习岗位,那就不一定了。很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从事的繁重的流水线作业。有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根本无法忍受,给学校的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麻烦。校办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岗位,生产时间可长可短,劳动强度可大可小。在实习教学中,让学生能多一种选择。
(三)可以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在《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如:多媒体播放现场视频、展示真实的装备、仿真软件虚拟、模拟现场的实验室、虚拟真实工作的教学项目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能贴近真实工作工程,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并不能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实验室的投入可以说是个无底洞,校办企业可以把生产作为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成为企业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老师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办企业总会有一定的利润,可进一步的投入,至少维持学生实训、实习所需的耗材、工具、器件等。
(四)能更好地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从过去我们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到了就业单位刚开始什么都做不了,用人单位好不容易把人培养起来,人马上就跳槽走了。校办企业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人才梯队,通过校办企业生产规模和专业招生规模协调统一发展,校办企业可以接受毕业生就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毕业生,欢迎别人来这里“挖”人才,也欢迎毕业生跳槽。学校学生每年新陈代谢,校办企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补偿,从校办企业走出去的学生已经是具备相当的职业能力的职员,把学校真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输送基地。
四、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在中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已提出好多年,不仅在中国,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界都是公认的。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除非足够的眼前利益输送,靠企业主动、积极地参入,那是不现实的事情。靠制定法律、法规强制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在中国这个法治还不完善的国家那更是遥遥无期。作为我们职业教育人不能等,国家的经济要转型,我们作为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综合以上对现状的分析,学校自办企业是当下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5).
[2]教育部等6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