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指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探索
2016-05-30李雪卢公昊刘坤巨东英张志强
李雪 卢公昊 刘坤 巨东英 张志强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探讨通过项目实践教学对材料类创新型工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从材料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际出发,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鼓励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进行实践和指导,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广泛参与性,提升材料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07-02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不容忽视,因此,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积极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为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在创新创业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宣布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的基础上,启动“十二五”期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训练机会和平台,以创业促进就业。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将创新训练的研究成果进行模拟或实际产品市场推广和运作,通过经验的积累,实现从科研创新到实际创业的转化。
本科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的工程科技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科技人才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生产需求出现了差距。在新形势下,工程复杂性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工程教育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性,从学生表现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创新是工程的灵魂,造成工程科技人才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创新性工程实践教育。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参与工程实践、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提升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而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离;缺少创新实践平台,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的实践教学部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现代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完善现有教学模式,基于科研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美国十分重视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提出“工程教育回归”的理念,鼓励教师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根据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建跨学科的科研小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授课方式过于偏重课堂讲解,学习效果考核上还是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方式导致过于注重试题答案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注重学生对知识记忆的考核等弊端。
目前,国内同类高校已经开始针对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度等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整体创新创业教育趋势朝科学化发展,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专业针对性。
针对材料类专业课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我们提出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在创新创业理念下,通过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平台,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评价方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完善材料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在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和工业4.0大背景下,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而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成果推广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和展示平台。
二、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要将“大创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大创计划”实施的条件建设,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
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在多次筹划、依托辽宁科技大学创新管理研究所,整合了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管理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平台、法律和金融服务创新平台、新材料和绿色冶金平台、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校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等资源后,获批为省级创新创业基地。本着“依托基地、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对整个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实践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围绕“大创”工作,从科研专项立项、学生发表论文、优秀学生选拔、创新平台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方案。特别强调,一是要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新机制和交叉培养新机制,根据各相关学科的特点及关联性,发挥科教优势,利用实际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参加“大创”,培养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二是要提高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各方向专业教师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具体实际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及实践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科研热情,培养创业实践信心。切实有效地通过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将产学研用的思想传递给学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大创”课题、毕业设计论文相联系,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培养出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工程素质高的理工科人才。
三、建立开放式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既开展丰富的科研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配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工程实际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创新创业能力对他们今后工作、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培养学习兴趣、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以满足新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教学与考核评价方式,严格过程化管理,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将传授知识与考试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进行拆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以专题形式进行划分,首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再进一步讲授这些知识如何运用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再进而与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共同讨论。在保证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平台。考核评价采用结构分数考核制,将学生从课本带入科研项目。
根据课程特点,从科学态度、逻辑思维,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效率等多角度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矩阵,完善开放、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拟定合适的课题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在完成自己科研项目的同时,及时给与学生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将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和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背景下,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项目实践教学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科研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刚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19-21.
[2]于猛,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石油教育,2011,(2):73-76.
[3]苟顺明,陈时见,法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基本经验[J].教师教育研究,2013,(3):91-96.
[4]李雪,卢公昊,郭媛媛.“新材料概论”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增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