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30杨丽君
杨丽君
摘 要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平台,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五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88-02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指出了语文学科教学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优势和突出特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这些才能吸收全部营养。由此看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那么,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它的优势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良好的预习整理习惯。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使学生变“让我学”为“我会学”。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初要规定预习项目,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生字新词、文章大致内容、认识发现疑难困惑等几方面。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录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加以指导整理,做到勤检查,多展示,以便发现问题,以后可逐渐放开。
2.养成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读各种名著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3.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我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诗词、人物等都会因趣导入,开展“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自办报纸作文周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
4.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合作交流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交流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恰当把握交流学习的时机。
二、搞好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们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有疑问是主动探究的体现,我们要使学生由不敢问变为敢问,变不会问为会问,从而不断地使同学们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并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借助工具书提前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在本子上做好笔记,留待课堂上或者小组内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特别是有些同学有不会的问题,老师让其他同学回答,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同学,看他们脸上的自信表情,就能感受他内心的喜悦,这样就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所以,他们上课是带着疑问听课,听课就特别认真,理解得也格外深刻,疑问让他在老师讲这篇课文之前就充满了期待。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热情将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就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示作者的情感,接着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把文中奇思妙想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反复朗读。最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即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但细想起来,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权利,可以说在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领着做着一切,对于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
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忽略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和疑惑,没有以学生的体会和原有的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在以后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问、读、思、议,使学生在问中有所疑,在问中有所思,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到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落。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教学效果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需要以过程和素质标准来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与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