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2016-05-30欧阳梅
欧阳梅
摘 要 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速度快、质量好、效率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面对各方面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使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65-02
从去年开始,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活动,学习洋思经验,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这就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致力于实现我的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尝试遵循“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答疑——诊断反馈——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学”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优势,通过实验演示,多媒体应用,动手操作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讲授“角平分线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用剪刀剪下,用折纸的办法:(1)如何确定角的平分线?(2)将折叠的角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问: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图中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你能提出什么结论?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就会学得更主动、更有趣,更直观地得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相关的边角的等量关系,为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教给方法,促进学生“会学”
首先,要注重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如学习《菱形》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好准备工作:①准备一张矩形纸片;②用该矩形纸片尝试剪一个菱形;③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分析菱形“边”“角”“对角线”特点;④能小结自己的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底。通过自学(内容)→自我(问题及重难点)→自思(练习思考)→自结(反馈总结),解决了学生抽象思维较薄弱的问题,把抽象变为直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精心设计练习,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常选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引导学生全方位、深层次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诱发求异创造,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如讲解“求相交两圆的圆心距”时,学生往往会丢掉一个解,我就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以两圆相切为临界条件,让一圆的圆心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称为两圆相交,我先画出圆的公共弦异侧的相交两圆,待学生求出圆心距后,再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同侧时,再让学生自己画图并求圆心距,这时学生发现同一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结果不一样,由此得出相交两圆分为圆心在公共弦同侧或异侧两种情况的结论,加深印象,开拓思维。
再次,严格警示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专心听讲、善于提问、复习归纳、独立完成作业以及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并定期抽检,使习惯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三、引导质疑释疑,指导学生“自学”
首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始终要把提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现。我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其次,树立情境意识、过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例如:讲线段的中点的作法时,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个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发表个人的观点,小问题组内解决,大问题由组长代表本组提出,在班上解决。这样,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成为主角。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各小组间互相竞争,有的学生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先度量再计算来找中点;有的学生利用尺规作图;有的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用游戏法,截一段与所作线段等长的线条,对折后找中点;还有的用白纸描出所作线段,对折后利用对称性找中点;最后部分学生:尺规作图法找中点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作为大问题在班上共同解决,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拔,形成了“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再者,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比如每解完一个题,一定要学会问问自己:本题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方法?结论是否可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