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
2016-05-30翟峰
摘 要: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可见网络在中国的普及面广泛。网络时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中,网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网络便利了人们的信息交流,使信息传播更便捷。新媒体和网絡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如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各高校对新媒体的运用也是广泛的,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发展,各高校也运用到新媒体这个平台去传播信息,去提升高校的名气,去提高学校的形象地位。但是如果存在不实或虚假的网络消息传播,就会给高校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学校名义,所以在当前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如何应对网络所传播的关于高校的信息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发展环境出发研究新媒体传播对高校的影响以及高校要怎样去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传播;高校形象
义务教育制度下越来越多人能够读大学,同时各地开办的高校也是数不胜数,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态势也明显呈现,越来越多大学为了能吸引人才,为了在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多采取形象战略的方式。用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形象建立的方法多样化,网络也是有利有弊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去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去树立好的高校形象,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去建立更好的高校,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定义
任何可以传递信息的介质都可以称为媒体。新媒体并没有脱离媒体的概念,只是在时间上出现得比传统媒体晚一些。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取传播信息,微信、微博是新媒体,手机,网络视频,APP,电子杂志,互联网,都是新媒体。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各方观点都不同,所以新媒体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新媒体使得信息的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我们也越来越容易被信息获取。新媒体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不同于传统意义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等单一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而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基础上,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广泛的多媒体传播形式。
二、高校形象
高校形象建设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高校通过形象策略的建立,反映出高校的综合实力及特色,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通过社会大众和学校师生对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内在精神状态和外在物质状态的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包括大学的教学硬件、外观建筑、地理位置等硬件方面,还有大学的教师、整体的科技创新力、人文精神、教学管理等软件实力方面,大学形象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大学形象是社会大众对高校的主观感受,必然受到评价主体自身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情感、性格、差异等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同一所大学在不同人心里的形象也是有所差别的。
三、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影响
网络可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能给高校塑造好的形象,提升学校形象,同时它也能由于它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的性质给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络传播突破了原有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当前的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它的优势表现在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信息零散化趋势扩展。
不同于传统媒体,以报纸、杂志等形式要通过固定的时间去发布传播消息,新媒体下,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都能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发布消息,更为快捷方便,而且所发布的消息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形式,它可以包括音频、图片等新颖的模式传播信息,它将信息碎片化发布,随时都能接受信息。
在新媒体网络传播形式下,高校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及时维护自身形象,优化学校的形象建设。并且现在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平台,会随时发布高校相关的活动或资讯,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对于高校形象宣传有着积极作用。
信息传播不再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加入图片及一些新颖的模式使得信息接受更为简单快捷,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及碎片化传播特点,让高校形象建立更为多样化,所以新媒体网络传播下使得高校形象建立有良好作用。但是它的不好的影响体现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低门槛的特点,就会导致一些虚假不实的负面信息传播。
在新媒体网络传播形式下,信息传播随意,任何社会层次的人都能参与到网络中发布消息,所传播的内容也没有相关的部门去审查是否真实,而负面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会对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对高校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新媒体网络时代,高校要正确利用它的优势去提升高校形象建设,也要积极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及时扼杀不实消息,避免其广泛传播对高校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基地,又是科研中心,通过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校的这种特征使高校形象被赋予一定的附加值,即高校形象能够为学校带来价值和创造价值,它作为品牌形象是学校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 李斐.大众传媒对高校形象的塑造、形象及应对策略[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2):89-92.
[3] 黄继春.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5):14-16.
[4] 旷晓霞,李海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新闻网建设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作者简介:翟峰,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