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6-05-30周普民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新课程学生

周普民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如何充分认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涵义及其分类和形式;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多方面关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哪些原则,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 新课程 课程资源 学生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教材改进的需求。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编排常常会落后于时代节拍。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课程,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实践总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纷繁社会的生活在变;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在变。思想品德课是最应该具备与时俱进性质的课程,应该与时代的节奏合拍。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发利用思想品德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时事政治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方能弥补教材的不足和滞后。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需求。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科学整合,课程与教学是关联协调的统一体,新课程改革把课程定位为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是课程实施和完善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与生成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外在因素,而是课程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动参与理解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创造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个体的知识都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将远远超越教材。

新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频繁接触的是日常生活,而不是科学世界,他们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里。教育是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和人们的学习生活都属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学生各種学习活动的重要知识来源,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新课程回归社会生活的生态观——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课程资源的涵义及其分类和形式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各自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知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形式。从教师便于理解和掌握的角度,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以信息化课程资源三大类。

1.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教材、教师、校园文化、设施设备等。

教材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使用不能把它看成唯一的“圣经”,而应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看待。教材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等都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一定的教学价值。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题材。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好利用学生这一资源,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校园和教室里的警句、名人名言、板报、文化长廊、英语沙龙等及各种文体活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2.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家庭琐事、社区新闻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属于校外课程资源。

3.信息化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推广应用,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并且对其它媒体形成了明显包容和同化之势。网络具有及时性和容量无限等特点,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主渠道,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海量课程资源。

总之,课程资源的来源渠道广泛、形式多样。它包括诗歌、典故、漫画、图片、新闻时事、小小说、统计图表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地充盈了课程内容,极大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色彩。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教材是第一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但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也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过多使用容易动摇教材的基础地位,造成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的错误。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应紧密结合教材,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切不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指挥与被指挥、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和体现,也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的客观要求,当然这种合作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师生合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思想教育性原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扎根基的作用。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而是传承和弘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工程。思想品德课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宗旨,就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突出。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积累素材,而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行为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不瞻前顾后,不束缚学生的手脚。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积极鼓励,竭力帮助学生收集整理、挖掘开发好课程资源。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三、最大限度利用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挖掘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例如《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这一重大时事可以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相结合;可以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结合;可以与国家职能和依法治国内容相结合。这样,一个材料与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的题材、资料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它们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来证明某一观点或从中得出某一结论。

四、时代精神和代表性原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供我们使用的课程资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并不是有多少就用多少,多了还会适得其反。往往同一性质、同一特点的材料琳琅满目,我们应该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来使用,同时,思想品德课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突出时代特征。

五、适切性原则。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课程资源必须符合学情。不同区域的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有高低之别。校情和学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必须切合自身实际,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新课程学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