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村地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05-30杨永龙
杨永龙
【关键词】 农牧村学校;教师队伍;途径;办学条件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8—0026—01
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在农牧村,关键在教师。现在来看,农牧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依然令人堪忧,农牧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方法旧化等现象非常普遍,优秀人才不愿去、一般人才进不去、不合格教师退不出等问题非常突出。要建设一支真正“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牧村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给予农牧村教师特殊的支持。
一、给予农牧村教师以特殊支持的依据
第一,教师是第一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教师的差距。第二,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第三,在硬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硬件配置的不足,教师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都不能替代的。第四,从年龄结构上看,农牧村小学教师要么是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 要么就是为就近照顾家庭的本乡村教师,从而造成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中年教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了子女或自身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都通过各种途径调入城镇,这就让农牧村学校处于十分严重的“中年塌陷状态”。第五,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受过专业培训、认真负责且得到充分支持的农牧村教师队伍,那么提升农牧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与农牧村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将无从谈起。
二、农牧村学校的发展应该从教师队伍稳定入手
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是农牧村学生的应有权利和起跑的领航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农牧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等边远贫困地区特别是经济与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农牧村。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比较严重。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牧村学校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日益减弱。然而,随着农牧村学校的大量撤并,但凡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往县城或乡镇一级读书了,目前还留守在农牧村学校的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如果村小和教学点撤并了,他们很可能会面临失学的危险。如果仅保留了学校却无法配备优秀的教师,那么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仍然无法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在“知识改变命运”和“教育蕴藏财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分层化的教育无疑是对社会公正的严峻挑战。一般来看,教育被认为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农牧村教育发展得不好,底层群体就会失去向外界流动的机会,这也将影响一大群孩子的未来和前途,造成恶性循环,给家庭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确保每个农牧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都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是发展农牧村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为他们配备优秀的教师。
三、为农牧村学校配备优秀教师资源的途径
第一,协议路径,即由本地政府部门制定教师在一所城镇学校任教一定年限后必须到附近乡村学校任教相应的年限,才有资格获得职称和职务晋升的机会,并在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达到调动教师到农牧村执教的积极性的目的。第二,是教师责任路径,倡导个体从教师责任出发,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教、到农牧村学校从教。动员本区域内的本土教师回农牧村任教,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鼓励他们回农牧村主持教学工作。第三,是自由选择路径,到什么样的学校任教是教师的个人选择行为,这其中没有强迫,也没有违背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教师全凭职业提供和道义责任进行抉择。政府的道德要求是教师个体道德目标的前提。如果政府对农牧村教师岗位给予特殊的支持,让农牧村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么教师就会在公民精神和自由选择之间取得平衡,最终造福农牧村儿童。
四、体现农牧村教师待遇特点和改善办学条件
给予农牧村教师特殊支持是教师公平的体现,是学生公平的前提。城镇及农牧村教育公平既是学生的公平,更是教师的公平。在城镇和农牧村教师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可利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差异的背景下,农牧村教师岗位要想吸引到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为农牧村教师提供额外的激励,用以补偿他们在不利条件和环境下所付出的额外劳动。当然,仅仅靠提高工资水平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赴乡村任教。因为教师不只在意工资水平,还在意专业发展、尊重和认同、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方面。所以,要实现大量优秀教师自愿选择去农牧村任教,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为农牧村教师岗位提供足够好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发展机会,并给予全方位的特殊支持。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