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2016-05-30周长兰
周长兰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初中生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随之增多,课后作业是老师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布置的学习任务,它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是,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成了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几个方面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着重提高老师上课的效益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新课程下,传统的作业安排显得机械、滞后,甚至封闭,学生的作业大多局限于书本,因此,学生的作业设计也成为学校和老师面临的难题,尤其是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抽象画的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力求从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比较中引起人们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从而为初中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的弊端
1、作业内容的单向性.作业内容往往都是老师布置,学生不加选择的进行做题,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2、作业内容的机械性.教师对作业布置面面俱到,普遍认为多多益善,强调机械的题海训练,忽视了习题的思维价值.这种单调乏味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数学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思想负担.
3、作业设计的单一性.作业的设计缺乏多元性,过多的强调模式化,统一化,答案标准化,绝对化.题型相对单一,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应用性的作业偏少,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不到不同的发展.
4、作业完成的独立性.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求独立完成,因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压抑了学生之间合作探讨的积极性,不利于“合作”、“探究”、“交流”能力的培养.5)作业评价的片面性.作业的批改注重数学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表现,缺少学生与教师对作业的情感的真实互动,忽视了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
二、何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1、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中需要对学生能力重点培养的部分明确下来,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部分明确下来,着重强调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作业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另外,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还要适当的增加对教学内容重点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加强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和教学内容一致,并保持知识的连续性,要做到温故知新,把整个课程的内容非常好的链接起来,系统性的让学生把握、理解所学的知识。
2、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
减少多余、偏生的作业,把作业设计的更具有针对性一些,要把当天课堂上讲过的教学内容,精简化,并更有针对性的针对今天的内容,设计相关的作业,并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就要要求老师要下苦功,要不断坚持,把整个学期教学内容都联系起来,不管是上新课还是上复习课,这些作业都要精心设计。还要把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性格、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差别,在设计作业时有针对性的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3、要有层次性的设计作业
设计层次性更高的数学作业,以激励学生的潜能为目标,发掘每位学生不同的潜力特点,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特点特长,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一样的人在学习数学时会得到不同的知识和发展”。众所周知,教育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数学教育看作其中的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有足够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在设计作业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设计丰富、多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作业,各取所需。例如,选本节课内容的习题2-4个,然后再设计一个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综合性较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达到巩固知识,让老师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目的。
4、实践化设计,发展学生探究数学的综合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究性都很强的学科,老师进行有效性数学作业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查学生记忆与模仿能力,而是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才是有效性数学作业设计的目的与归宿。实践化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实践当中去,在数学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探究数学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化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增强自主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趣味型作业
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只要有了兴趣,学生的激情也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在考查学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上,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题,如图(略)AB是半圆的直径,图1中,点C在半圆外;图2中,点C在半圆内,请仅用无刻度的直尺按要求画图。(1)在图1中,画出△ABC的三条高的交点;(2)在图2中,画出△ABC中AB边上的高。以此为例的趣味型作业不失为数学作业设计的典范。
总而言之,作业设计还要考虑作业的适量性,尽量避免题海战术,还要有针对性,要从单一重复的练习向多层次、开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转变。让成绩好的同学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后进的同学也对今后的学习增强信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激扬学生个性,当作业符合学生的要求,就会同他们的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发生巨大的“共振”,达到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建国.谈谈关于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看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2).
[2]刘栲来.新課标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9).
[3]张清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08(18).
[4]刘红丽.浅谈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