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说话,说出语文课的精彩
2016-05-30谭秋芳
“说话”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善于说话”的人,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鉴于口语表达的重要性,笔者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多年来也收到了一些实效。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大胆张口“说话”,获得自信
从众心理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初中学生影响尤为明显。有效地运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开好说话训练的头,往往会促使说话训练收获高效。笔者每接一班新学生,每次开始说话训练,都十分重视“开头第一枪”,因为笔者始终认为,只有将“头”开好了,才能促使后面的学生也“开口”。尤其是对初一新生,他们初来乍到,同学之间或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距离,为此,笔者往往会先进行摸底,然后会有意地安排班级口才较好的学生最先开始“说话”,并且事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例如开学第一周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话”——说说对新学校或新同学的认识。对于这一话题,学生可以说的内容有很多,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了这些领头羊精彩的演说,往往那些不怎么会说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将“说话训练”变成极为自然的事。
二、丰富“说话”内容,因“材”施教
说话训练到底说什么?笔者认为,只要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内容。只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如此多的内容教师该如何的取舍?又该怎样提高说话训练的实效,笔者觉得要注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有的放矢
语文是一门内容涉及极其广泛的学科,因此可以作为学生说话训练的内容有很多,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内容多了,往往会让人不知所措。但笔者认为,不论语文的涉及面有多广泛,学生的说话训练内容依旧要紧扣语文教材,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这套苏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便是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6册教材中穿插了十个“专题”内容,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所谓“专题”,便是指专门研究和讨论的题目。因此这十个专题即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很好内容,我们可以对专题中的诗歌进行赏析;也可以对专题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亦或是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丰富。
除了专题之外,课后的许多练习也是学生“说话”的好素材。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有一题是: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这样的题目既适合写小作文,也适合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进行这一内容的讲说,既可以更深刻地明确使用一系列动词的作用,也能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自己的语言再现,与此同时,这也是很好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因此,教材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的书,学生“说话”完全可以紧扣语文教材。
(二)以学生能力为基本点,说话内容分层化
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同样的,个性、智力、情商等诸多因素都说明了学生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确定说话内容时,要先对班级学生进行一下研究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特点,分层布置说话内容。例如对于班级中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说话内容。例如在学习了九下《台阶》之后,可以布置这一说话内容:发挥充分想象,想象你身边的一些古树、旧房子、老街……会向你诉说怎样的一个故事。对于班级中语文表达能力较为一般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表达流畅、内容完整作为要求,激励学生会说。对于班上的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实在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求要放低,只要能讓他们开口就好,比如让他们搜集背诵一些古诗经典,说一些寓言小故事,以此让这些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成功与自信。
(三)以学生积极性为基本点,说话形式多元化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着活力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只会消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说话亦是如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说话”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高说话训练的实效性。笔者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形式有:(1)独立自主型;(2)小组合作型;(3)自由组合型。其中小组合作型和自由组合型这两种形式的说话方式都可以加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之中提升“说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说话训练不光光是适用于个人能力提升的一种训练方式,更是一种提高班级整体语文素养的激励与促进方式。
“说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手段。通过长期的说话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丰富语言词汇,对学生的写作、赏析等各方面亦起着指引作用。相信每一位一线教师只要能坚持于这每一个五分钟的训练,定能收获语文教学的精彩!
(谭秋芳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陶都中学 2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