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锚式教学设计

2016-05-30李彩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袁隆平情境语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粗暴地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分析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其中抛锚式教学模式非常注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思考解决问题的“平台”,通过讨论交流来理解和掌握所学。对于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笔者在《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的教学设计中做了些许尝试。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及写作素材。

2.通过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品读,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言表达运用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传主的人生历程,体味他经历的困顿,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品读积累  读写结合

一、课前预习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勾划出评价议论性的语言:

舀水    掬起    系扣子   啃噬   分蘖

熨帖    伫立    籼稻    粳稻

袁隆平“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成功”,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你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联系自身实际。(要求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一是让学生夯实字词基础,加强积累;二是通过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让学生对袁隆平寻找“野败”的经历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对作者为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在选材方面的独到之处有个初步的认识;三是通过体味传主人生经历,感悟传主直面困难与挫折的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实际,汲取正能量。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的这位主人,就是王国维口中的能成大事者——袁隆平,人称“当代神农氏”,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并附上袁隆平在稻田调研及在家拉小提琴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王国维的诗句与照片去了解袁隆平,平凡的袁隆平与不平凡的袁隆平相互对比,引人入胜,吸引学生兴趣。

(二)确定问题

抛锚式教学指出,在情境创设以后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传记需要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此环节的“锚”就是文章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探索,从典型事例中全面了解作者眼中的“袁隆平”,并构建自己心中的“袁隆平”。

快速阅读,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描写并突出袁隆平的精神品质,这些事例有何特征?明确:

A.临水就餐:突出了他苦中作乐、诗意工作、乐观积极的精神品质。

B.洗浴:突出了他富有情调、乐观积极的品质;并且从“他瘦削而壮美的躯体......有的是完美”可以看出他长年在稻田里辛苦地耕耘劳作,突出了他吃苦耐劳、热爱工作、执着坚韧的精神品质。

C.月夜巡稻田:白天到处去寻找“野败”已经疲惫不堪,但他却还要踏着月色去看看他的杂交水稻田。突出了袁隆平不辞辛苦,对工作的执著热爱与奉献精神。重温诗歌更是突出了他的爱国热忱。

D.找到“野败”:奉献、谦虚、淡泊名利的品质。

选材特点:选材典型,贴近生活,富有诗意,可以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使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靠。

设计意图:“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本文作者在选材上贴近生活,真实鲜活,同时事件典型小巧,可以为学生写作议论文提供良好的范例与启发。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教师不时地点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其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对袁隆平有了整体的了解后,还应该通过一些小细节、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的描述,研读袁隆平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后期的作文写作中进行借鉴。

请对下面的语段进行品读:

A.为了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材料,他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茫茫荒野之中,往往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而且总是伴着潺潺的泉水或者是清粼粼的溪水而就餐。(“就餐”与“吃饭”有何区别?)

明确:“常常”、“茫茫”、“往往”、“总是”等修饰词说明寻找“野败”之路的艰苦异常、枯燥单调;而“潺潺泉水”、“清粼粼的溪水”、“就餐”等说明了他们懂得苦中作乐,把枯燥的野外生活过得有情调,诗意地栖居,突出其乐观向上的精神。

语言:叠音词的运用;富有诗意。

B......袒露这同样古铜色的胸膛,弟子们戏称他们的老师“刚果布”。只听“刚果布”口中哼着小夜曲,弯腰从水盆里掬起水来洗浴。

明确:“刚果布”说明他长年亲近稻田,工作很辛苦,以至于晒得全身都为古铜色;“哼”、“掬”体现他此时的愉悦之情,突出其开朗的一面。

C.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他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世界。此时此刻,什么荣誉地位,什么灯红酒绿,被他统统抛在了九霄云外。那悬挂中天的皓月,使得那一块又一块绿毯般的稻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亦虚亦幻,朦朦胧胧,平添了几分神韵。

明确:“绿绿的稻田、洁白的月光、缕缕的稻香”,袁隆平置身其中,心情宁静。在这样一幅恬静清新和谐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工作无比执著,对名利诱惑漠视的袁隆平。

语言:比喻、四字词语的运用,使文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好一个“野败”,我总算找到你了。

朝思暮想的"野败",我终于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明确:“总算”、3个“终于”、“多么”、“总是”等副词侧面体现出寻找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表达出袁隆平的喜悦之情。

E.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明确:成语及叠音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败”的成长过程,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也侧面突出了袁隆平献身工作的极大热情。“守候”及“轻手轻脚”体现了袁隆平对“野败”的深深喜爱与呵护之情,真是初见倾心,再见倾情。

四、总结:

语言特点:文雅古朴、富有诗意、清新优美、准确传神。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本篇传记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同时准确而富有张力,非常生动贴切,有力地塑造了传主的性格及精神品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品读题的设置非常有目的性:A和B为动作描写,C为景物描写,D为心理描写,E为景物和动作描写。通过分层设置来进一步感受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主的性格及精神品质。

人物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学生通过“锚”——典型事例,进一步了解了袁隆平,体味出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了这种正能量对自己生活的帮助,树立了积极的世界观。

袁隆平“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成功”。请问,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联系自身实际,你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设计意图:袁隆平是一个有着杰出贡献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往往于平凡中现出超常的气质,令人感慨不已。阅读完整篇文章,品读重点语句后,学生对他寻找“野败”的历程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既体味了他经历的困顿,又感受了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以及对工作的执著不悔之情。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五、拓展应用

积累论据——制作人物卡片

参考模板

姓名:    时代:   国籍:    身份:

主要经历:

突出成就:

性格特征(精神品質):

主要言语:

他人评价:

适合论点:

明确:适合的论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是收获的前提;拒绝平庸;创新;敢于突破;不知足,才能常乐;奔跑吧!朋友!;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合作才能成功;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机会;热情成就人生;梦想的力量;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朱自清说:“什么是有才华?所谓的有才华,就是能将阅读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通过积累人物传记中传主的事迹,让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信手拈来。

六、课后作业

1.请选择一个观点,以袁隆平为例写一个论证段(议论成段),不少于300字。

(拒绝平庸;播种才能收获;抓住机遇)

2.找出一段文字进行赏析。

教后反思:抛锚式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定的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协作、讨论交流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老师时不时地点拨,将相关科学内容深入,让学生加深理解,内化知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与素养。语文的人文性一直是我在教传记文学所注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我们的人生经历里往往少不了“偶像”的引路,他们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正能量。古今之成大事者,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与困顿时的那种积极乐观、豁达坦然的力量,那种面对工作的执著忘我、认真坚持的精神,都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进。笔者很希望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感受到袁隆平的不平凡,从而联系自身实际,认真读书,抓住机遇,实现梦想。

本堂传记阅读课既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又搭建了思考讨论的平台。整堂课框架结构明确,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研读——效果评价”的模式,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教学。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传记,了解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的意图,加强对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方法的掌握;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了解层面进入到感悟理解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再通过评价对这一次课作一个总结交流。这堂课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性与指向性非常清晰:第一个环节,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第二环节,指向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概括领悟能力;第三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第四环节,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第五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积累材料习惯的培养;第六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整堂课,老师起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搭建交流平台、互助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获得感悟,进行深刻思考。再者,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老师从旁引导,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思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品读语言,合作交流,表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传主人物品质的基础上,体味传主经历,同时学会塑造人物的方法,将此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活动中。可喜的是,学生的后期作文中经常出现传记、小说等课文素材,同时还常穿插些名人名言。这使得他们的作文少了些“死气”沉沉,更具有说服力,更富有活力和张力。自然,学生对写作议论文的信心也增大了很多。

传记作品教学离不开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碰撞,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李彩凤   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  518000)

猜你喜欢

袁隆平情境语言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