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台湾高校母语教材分析
2016-05-30汪小艳
一、前言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展开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旨在激发青年思考及探索人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体察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从而热爱生命,并以这种生命关怀影响他人。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习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走近先哲和时贤,与他们进行对话,从而影响其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就应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
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以及关爱大自然,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探讨死亡问题,澄清生命的价值,提升青年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日臻完善,颇具特色。[1]台湾文化教育与大陆文化教育同宗同源,台湾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实施策略有许多值得大陆高校借鉴之处。笔者于2013年底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东华大学进行访问学习,有幸近距离观察、感受台湾高校的母语教学。
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教材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操作依据,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2]本文将通过评析台湾东华大学的母语教材《中文能力与教养》向大陸同仁介绍台湾高校的母语教育经验。
二、《中文能力与教养》教材评析
东华大学设有通识教育中心,全校本科生毕业前需修满通识课程39一个学分。通识课程包括四个领域,每个领域规定相应的学分,其中语文教育领域包括三个学群,《中文能力与教养》和《英语》是必修,共9个学分,语文选修3个学分(如表1所示)。《中文能力与教养》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全校七个学院,其中4个学院大一上学期开课,另外三个学院于大一下学期开课,每周3学时。
表1:台湾东华大学通识课程
课程 学分 领域 学分 学群 学分
通识课程 39学分 语文教育 12 中文能力与教养 3
语文选修 3
英语 6
人文与艺术 8以上 -
社会科学 8以上 -
数理及科技 8以上 -
《中文能力与教养》课程教材由该校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李秀华主编,采用繁体字,竖排版,从右往左翻阅。全书按主题编排,分两大模块,一是“生命的历程”,二是“生命的场景”。每个模块又下设若干主题,如“生命的历程”包括五个主题单元,分别是“自画像”、“童年往事”、“青春手记”、“爱情物语”、“梦想起飞”;“生命的场景”包括六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家族记忆”、“行旅见闻”、“乡野传奇”、“自然书写”、“社会观察”、“生命价值”。
选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之台湾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3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1篇,台湾文学作品7篇,共21篇。选文体裁覆盖诗歌、小说、散文。其中诗歌4篇,小说4篇,散文13篇。每篇文章由篇名、题解、作者简介和作品组成,没有设置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该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宗旨具体概括如下:
(一)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生命教养
这本教材的封面上写着“交响——作者与读者的生命对话”,揭示了该教材的核心理念。李秀华教授在教材序言中写道:“语言文字发自内心,借由书写能展现个人的心灵风景。……‘中文能力与教养课程中,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将课程分为‘生命的历程与‘生命的场景两个主轴脉络,……”教材编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借由自传叙写五柳先生的性情与生命情怀;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娓娓道出对于纯真童年的缅怀与不舍;简媜的《想象我们躺在暖暖的海洋里》是一篇记录作者怀孕以及育儿过程的散文,有趣而逼真;王文进的《萤火虫是青春的惊叹号》紧扣标题中的“萤火虫”、“青春”和“惊叹号”,叙述了作者带领学生造访花莲萤火虫复育成功的鲤鱼潭的故事,亦细致描写了学生见此壮观景象的反应。编者希望使语文学习透过时间与空间的场景,融入学生的生命实境,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养与生命教养的化育之效。
(二)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引,拓展阅读与创意书写的深度视野
所谓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当中,为保障持有多种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旨在“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3]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台湾已经实施了近20年,在原住民教育、移民教育、两性平等教育、母语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4]
《中文能力与教养》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引,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如选入的庄子《逍遥游》,指出真正的逍遥,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形体限制的绝对自由;唐代传奇小说名篇《定婚店》,叙述韦固少年时在客栈巧遇一名神秘老人,老人指明有位三岁女童是未来的妻子,韦固嫌其年幼鄙陋,派人刺伤,十余年后新婚,才发觉妻子正是当年的女童,反映了唐人的命定思想与门第等级观念。书中也有对移民文化的表现,如颜昆阳的《文学心眼中的花莲》,作者先以自身与花莲的因缘起头,并思考一直处于犹如失乡的旅人无法视花莲为家乡的原因;接着进入到因长期居住于花莲,创作亦与花莲紧密结合,花莲山水景色如画,但他仍是一位观画之人。瓦历斯·诺干的《爱照vaguniya的猴子》一文以幽默、夸张并带有些许魔幻写实的笔调来描写现代泰雅族老猎人猎猴子的现况,道出了许多原住民面临的问题,笑声背后传递的讯息又是令人心情沉重的。通过上述文学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对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拓展了学生阅读与创意书写的深度视野。
(三)以文化和文字为基点,深耕本土文化
近代,台湾虽被异族占据,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很好地保存在台湾本土之中。台湾光复后,台湾重新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分离,在文化上,也各自分途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祖国大陆落地生根,而台湾则为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华传统文化在祖国大陆经历了“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破坏,而在台湾被更为完善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上世纪70年代初,台湾遭受了退出联合国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国民党的威权统治饱受批评和质疑,为了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蒋经国启动了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台湾本土化运动成为当代台湾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对台湾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然而这场运动逐渐脱离国民党当局的控制,被“台独”运动所绑架,成为实施“台独”活动的一个工具。但由于台湾文化本质上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本土化运动从逻辑上而言也只是强化其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5]
《中文能力与教养》以文字和文化为基点,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深耕台湾本土文化。教材的封二和封三背景是枫叶,封二上以竖排形式分别印有“致学如耕涵咏岁稔”,“致学如辛勤耕耘,必欢盈沉浸于岁收谷物时”。其中“致学如耕涵咏岁稔”以书法行楷的形式呈现,体现了汉字书法的独特韵致。封三上用文字介绍了随书附赠的礼物和索取方式。具体文字如下:
亲爱的读者
为提升你阅读便捷性
新学林特别精心制作一系列台湾景物磁铁书签
将台湾的美与您共同收藏于扉页
如欲索取请上新学林网站:
www.sharing.com.tw
文字除体现了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外,也突出强调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旨在激发台湾青年对台湾的热爱,建立对台湾文化的认同。在选文方面,13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7篇台湾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这一组合也显现出编者所要追求的文化思想——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深耕台湾本土文化。
三、台湾高校国文教材对大陆高校语文教材的启示
在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之下,两岸母语教材都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多元文化的融通和整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和润泽,但由于受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两岸的母语教材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台湾高校国文教材对大陆高校语文教材有以下启示:
(一)高校母语教材应延续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人际关系表面化,精神生活世俗化;传统的大家庭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家庭的教养、社会化等功能大为削弱;在缺乏净化的大众传播的影响下,青少年中自杀、暴力、厌学、辍学、性泛滥、帮派等现象呈上升态势。当今社会所浮现的问题使生命教育显得非常必要而且紧迫。大陆中小学阶段的母语教材尤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生命教育理念,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母语课程边缘化。高校母语教材建设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导致生命在教育中缺失,语文与生命渐行渐远。台湾高校母语教材对生命教育的坚持和实践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和借鉴。大陆高校的母语教材应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主题并选择相应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甚至是死亡教育,延续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高校母语教材应体现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和指引
当前我国处于文化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均发生变化,文化失范、文化迷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高校肩负着文化守护的责任,以及文化探索、文化创新的使命。依托这一文化背景,高校母语教育不仅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主导文化的示范者,还应当成为多元文化的整合者和指引者。大陆高校母语教材应学习台湾高校的经验,教材选文应注重体现多元文化的特点,指引学生理性对待多元文化,不一味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不一味迎合世俗,但也不曲高和寡,保持一种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消除精神的困惑和迷惘。
(三)高校母语教材应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并注重开掘地域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区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吴地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等等。这些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即使不离乡土,也会因失去家园感而陷于生命的虚空”。[6]因此,开掘地域文化在母语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近十多年来,已有学者陆续开始关注地域文化在母语教育中的价值,全国已经产生“浙派语文”、“闽派语文”、“苏派语文”等语文教学流派。[7]所谓“浙派”、“闽派”、“苏派”主要是就地域文化特征而言的。在高校母语教材中引入地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母语教育的目标。在本土化和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台湾高校母语教育在开掘本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大陆高校母语教材可以借鉴、吸收台湾高校的经验,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深耕本地文化。关于高校母语教材应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讨论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语
诚然,《中文能力与教养》这本教材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缺少思考与训练题目的设计,但以这本教材为代表的台湾高等母语教材对生命教育的落实,对多元文化的指引,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开掘,无疑是符合高等母语教育宗旨的,也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态变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当前,大陆高等母语教育的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各种版本的母语教材更是不计其数,有人呼吁全国统编教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而且,真要付诸实施,未必有良好效果。[8]高等母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本文无意褒贬具体教材,旨在从宏观上思考高等母语教材的设计理念和宗旨。教材的设计理念和宗旨是课程理念和宗旨的一部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直接影响。笔者认为,无论高等母语教育怎样改革,高等母语教材都应该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体现对多元文化的指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注释:
[1]吴仁英.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
[2]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3]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4]陈路芳,肖耀科.论多民族国家与多元文化教育——台湾地区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2,(2).
[5]胡文生.当代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异化及其回归[J].统一论坛,2010,(2).
[6]钱理群.语文教育:从中学到大学.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李山林.试谈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J].语文建设,2012,(6).
[8]尉天驕.《大学语文》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陈璐,易彬.从六十多年前的一次争论看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戴红亮.2010年台湾语文热点及特点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3]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李更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2014,(24).
[5]仇志和,(荷兰)范登堡.台湾语言现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语文,1994,(4).
[6]王健.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台湾经验与借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7]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汪小艳 江苏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