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2016-05-30许明宏
现代人读不懂现代文是当下语文教学颇具讽刺意味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提高对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横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山岭。如何解決难题?引领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来解读语文,关注文体意识,可以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解决当下的语文教学困境。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例进行阐释,希望对构建有浦中特色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我们发现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量的任务,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在考场上完成分值最大的作文(70分)。发生这样的事情,结果那只能是一个惨痛。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吗?当然不是。不是输在战术上,而是输在战略上。正如兵法所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因为没有整体统筹意识,所以才会在琐碎的小分值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自然是挤占了后面最大分值作文板块该有的时间,结局也只能是惨痛的。所以我们做事要有全局意识,要有整体统筹意识,没有运筹帷幄作为保障,就不会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胜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战略的眼光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语文学习。
二、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理解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的语言学科,对于语言学科而言,最主要的是语感,而语感培养的核心又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写作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教学的核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只有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算是学好语言学科。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师生交流、共同成长的主要场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效率,如何在实际上真正地提高而不只是停留于口头上,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针对语文学习和教学的特点及核心,我们要寻求策略,找出突破口。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心理有谱,否则只能做出无成功把握的事情。结合笔者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教给学生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习。
那么如何把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呢?
三、强化文体意识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教学困境是很多学生读不懂、做不好现代文,更写不出有模有样的文章。面对如此困境,我们需要寻求突破点,而强化文体意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鉴于不同文体有其不同特点和要求,所以要想更好地读懂和驾驭不同文体的文章,我们需有必要的文体意识,这是必要性;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体基础,比如初中以文体切分为板块,这是我们引领他们强化文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现实可能性;而且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概括能力,同时也具备实际的思维能力。以具体篇目为例解读如下:
2013级高三的三模语文试卷中,有一篇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写的小说《开小差》,描述的是一个美国士兵策划并实施最后顺利逃跑的故事,文章不长,选用了断片式结构。后面出了四道题,前三题分别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场景(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心理描写,第四题考查的是“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这里重点解读第四题。探究题是新高考时代相对开放的题型,而一谈到探究、探讨、研究之类的事情,学生都会头大,因为中国人自古喜欢把读书做学问搞得神秘化。所以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研究一定是高深莫测的事情,自己只能望洋兴叹,连努力的必要都没有,所以直接放弃也就成为常态。其实这关乎理念的问题,读书就需要思考,思考就会有发现,把你的发现和感悟整理出来,这就是研究本身,所以没有必要把探究之类的东西看得过于神秘。
就本题而言,很多同学觉得难以下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考虑。即使记住了答案,也是死记硬背型,那么如何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解决本题呢?
首先,本篇是小说,那么小说这种文体,就经典意义上的小说(区别于现代和后现代的解构型)而言,它具备哪些要件,各个要件之间有何种关系呢?
一般文学理论对小说的阐释分为三个典型: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其实就经典小说的本质而言,第一要义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一定是借助于特定情节结构的,通过特定情节结构塑造和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归宿,借此来传达作者内心的真正关注和情怀(即是主题)。
三者的关系:人物是第一要义,主题是终极目标,环境和情节是手段。
既然明白了以上三者的关系,那么回头来看本题:探讨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如何解读题干?
其一,需要明确此一“朋友”在本文中是非主要人物。
其二,在小说文体的整体关照下思考:一个次要人物的描写和塑造可能会和哪些方面(小说的哪些具体要件)发生关系?(放在小说的整体框架和各个部件中来看)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那么具体解读起来可能和哪些要件发生关系呢?
首先看看和小说的第一要义人物——与核心人物是何关系,有何作用?
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就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凸显第一人物,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凸显的呢?这就要看看这个次要人物身上有什么。文中写到他想“呆在十号街自己家中”“看到我妻子”“看到今年美国棒球联赛”。这些都是他先提出来的,他想到了,但就仅此而已,是斯莱格实践了他的想法。一个仅存在空想,而一个却实践了,并成功了。凸显第一主人公的敢作敢为。
当这个“朋友”羡慕那些要去纽约的意大利俘虏时,第一主人公却在往自己身上抹油污,“朋友”却一脸不解,可谓反映迟钝,那么这样一个迟钝的同伴,他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当然要凸显第一主人公的机智。
概括起来,此“朋友”存在的意义是:第一,他的空想衬托了主人公的敢作敢为;第二,他的迟钝衬托着第一主人公的机智。起到了反衬第一主人公的作用。
那么与情节的关系和作用呢?
首先,想回美国十号街家中是“朋友”最初提出来的,是设想者,对第一主人公开小差逃跑有提醒和启发作用;当第一主人公践行“朋友”提出的回十号街家中想法的时候,“朋友”又是一个见证者,如果没有此“朋友”的存在,就没有斯莱格的逃跑,那么就没有后文的情节,所以对小说的情节而言,此“朋友”的存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那么对主题而言,其作用如何呢?
来看此“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他空想着回家,为何想回家啊?不想打仗,备感“闷得慌”,是一个厌战的美国士兵。
那么践行着“朋友”空想的斯莱格呢?比他更想家,比他更厌战。简单概括就是通过厌战士兵形象的塑造,凸显厌战的主题。
以上具体列举的是一篇文学类文本小说,解读的是在遇见小说时我们应该有的文体意识。当然在遇到诗词、散文、戏剧等其他类型的文体时,我们也要有相应的文体意识,要知道具体文体的相关要求,明确具体文体的核心要件,通晓要件之间的关系。鉴于篇幅,其他文体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在此不赘述。
四、谋全局者必能谋好每一隅
强化文体意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获得抓手和参照。在关注问题意识之前,大家阅读和写作更多时候是想到哪里是哪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心里不甚清楚,当然笔下就会更加糊涂。自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文体意识的有效引领之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有了抓手,不再信手游笔的胡乱对付,而是学会了从文体的高度来看待阅读和写作,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学生初期阅读和写作时靠猜、考碰、靠蒙,而现在阅读和写作有了理解和参照——文体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即我们说的文体意识。可以说相比于学生初期的囧境有了质的改善。
我们只要教给学生整体统筹的战略意识,他们就能从文体的高度来理解阅读和写作;有了文体意识之后,语文學习很多时候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对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有了全局的意识,文体的关照,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必将得心应手,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不能把在高中阶段引领大家感受到的文体意识等同于大学文艺理论课堂上讲的知识,也不需要大家花太多的精力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是教给大家在阅读和写作时应该知道的思路,重在运用和理解。相比花大力气去死记硬背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我们讲解的文体意识更好理解,记忆起来也更简单,运用更得心应手。因为它教给大家的是所有然的东西,更接近于文章的本真层面。
其实战略眼光不止是兵法云云,更是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素养,只要学生有了谋全局的的思维素养,不仅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更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更大兴趣,成就辉煌人生。
(许明宏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