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练习有效性策略分析
2016-05-30郝倍
郝倍
摘要: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采取正确有效的练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按照钢琴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来阐述各个阶段应采取的有效性策略,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实践。
关键词:钢琴练习 有效性策略
对于舞台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被大家奉为练习时的名言警句,一再强调大量练习对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作用。叔本华曾说“平庸的人关心怎样消耗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因此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练琴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探索。本文从钢琴学习的四个层面:识谱层面、技术层面、艺术层面、整合层面,即钢琴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练习中应采用的有效性策略。
一、识谱层面的“一步三回头”与“眼疾手快”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具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学习者,识谱永远排在第一位。作为演奏者忠实于原作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乐谱的准确性把握至关重要。且不谈乐谱中的表情术语,音高与节奏则是根本之根本。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习者对于音高、节奏的错误主要源于第一印象的错误,即在第一遍识谱时留下错误的印象。当然,学习态度的严谨与认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项琐碎、繁杂的视觉活动,如何在有限的注意力集中阶段中完成准确地识谱,则需要学习者“一步三回头”。所谓“一步三回头”即指学习者在第一次识谱时尽量以小节或乐谱排版中的行为单位,初学者通常以小节为单位,稍有经验者可以以行或者段落为单位,在“第一步”即第一遍(几小节或几行)之后“三回头”,检查“音高、节奏、调号音”,通过“三回头”不仅仅在次数上增加了识读的熟悉程度,更起到了检查和纠正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习者在第一遍学习时过长篇幅的识读乐谱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和短暂性记忆。所以,对于这“一步”该包括多少小节和行数,则是与学习者记忆能力持续性的长短有关,因此“一步”中所囊括的小节到行数,再到段落的飞跃,需要“眼疾手快”的学习策略加以辅助学习。
这里的“眼疾手快”是在“一步三回头”细致与认真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记忆中视觉系统与听觉系统的融合,努力将谱面上的音高与音响上的音高有机统一起来,在大脑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信息并转化为触觉系统后,通过听觉系统深化元素概念,从而做到三位一体的实践过程。“眼疾手快”一方面强调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加快记忆速度(包括对谱面音高位置的熟练性和实际音响的对应性),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内心听觉中对于音符组织关系的预见性。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应做到“化繁为简”,即观察相同的元素,例如:平行乐句的起始位置,左手的伴奏织体等,从而减轻识谱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学习者对于琐碎、繁杂事物的畏难情绪。
二、技术层面的“以小见大”与“化繁为简”
对于一首作品的诠释,没有技术层面的支持便无法准确地刻画作品想要塑造的音乐形象。纵观钢琴艺术的发展史,无论是乐器自身从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机械物理发展,还是由此而衍生出的如歌的演奏、指力学派、重量弹奏法等演奏方法,都是为了更加丰富、贴切的表达作曲家的精神内涵。无论是慢触键、柔韧力量所追求的音色圆润、柔和,还是快触键、爆发性力量所表达的音色透亮、浑厚,对于演奏者而言都是手指控制力的一种体现。而手指控制力的形成则是建立在对音乐材料的训练基础之上,归根到底,其核心便是音阶、琶音、和弦三大要素。
音阶是由半音或全音按照高低次序排列组成的音符,因此对于键盘上黑白键交替所形成的“地形”,会因调式调性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德罗(Mary Derowe)认为音阶乐段在任何历史时期的曲目上都有共同之处,音阶本身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语法运作,而钢琴家必须知道如何正确发挥触键与组织结构上的细微差异。对于音阶的训练目的意在锻炼手指的独立、音色的均匀及双手的协调,而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由于大指天生的粗短而造成跨指中重音的产生,以及四、五指天生的不灵活与力量薄弱而造成的音色不均匀。琶音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按照音阶的走向组织而成,相对于音阶而言,手指间的距离空间感则是练习的重中之重。和弦,以及等同形式的双音、八度则着重于音响的干净与集中。
在了解核心要素的技术难点之后,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从不同形式音乐材料的练习中寻找相似之处,即如何将技术点“以小见大”。音阶、琶音、和弦的准确把握实质为“键盘地形”的空间感把握,而空间上转移的灵活性则取决于指法的设计。因此,面对不同组织形式的音符,我们需要提炼的是指法设计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乐曲段落中和弦指法连接的“手指就近原则”(相邻两个不同的和弦,避免指法的雷同,尽量采取手指相隔,以便和弦连接时力量转移,如一、三、五指与一、二、四指的连接)。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如果将科学指法的意识贯通其中,对于乐曲中的技术段落不仅迎刃而解,而且空间感的把握对于演奏者的背奏练习也具有很大的指向性作用。
对于技术层面的另一种衍变形式,装饰音的演奏则可以用“化繁为简”来形容。很多学习者在面对装饰音时总有一种放大的心理效应,从而将装饰音原有的灵巧、圆滑性演绎的笨拙与强硬,甚至影响了节奏的准确性,所以在练习装饰音时,需明确旋律的主干线,将装饰音表面性的“繁琐”简化至旋律的单一性之中,从而恰当的融合装饰音的演奏效果。
因此,面对技术要点的练习,学习者要学会“以小见大”,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从小细节积累经验,从而窥视出大段落中技术点的实质性,降低练习时的心理压力;反之而言,学会“化繁为简”,能从繁杂的技术段落中,简化出练习的要点、能从繁琐的变形中简化出核心的音乐材料,从而降低技术层面造成的心理压力,帮助学习者更清晰、有效地进行训练和实践。
三、艺术层面的“化零为整”与“身心合一”
通过识谱和技术问题的解决,一部作品的“骨架”基本建立,如何塑造音乐的“灵魂”是学习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之一。一部作品音乐性、艺术性的表达传递着作曲家所要呈现的精神内涵,演奏者如何透过繁杂的乐谱来诠释明确的情感,则需要借助“乐句”作为桥梁,进行各种元素的整合。
“化零为整”就是要求学习者在练习时将小节整合为乐句,将乐句整合为乐段,这样的练习思路不仅仅提高了乐曲表达的流畅性,避免了随意停顿而造成听觉上的支离破碎,同时增强了乐曲表达的逻辑性,使听众易产生情感共鸣。“化零为整”同时要求学习者在明确了乐句与段落之后,注意情绪与气息的统一性,尤其是对于浪漫派作品中长气息的掌控,切勿因“小语气”的琐碎破坏大线条的完成性而造成作品在语义上的混乱,注意将短小语气的乐句整合在长气息的线条当中,完成气息与情绪的对应。
所谓“身心合一”是在“化零为整”的基础上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努力将音响与思想合二为一,诠释出有思想,有灵魂的音乐作品。
四、整合层面的“有头有尾”与“瞻前顾后”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细细打磨之后,一步有血有肉的作品已经呈现出来,但如何做到光彩夺目,则需要通过作品的整合来进一步完善。所谓整合其实质是对作品处理及个人演奏的反思性学习,因此“有头有尾”“瞻前顾后”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习者对于乐句的把握往往只重视乐句的起始而忽略乐句的收尾,导致乐句结尾的语气模糊或者过于仓促,“有头有尾”即提醒学习者注意乐句线条的起和落;“瞻前顾后”则是强调学习者在诠释作品时注意对全曲“起承转合”的布局,在完成细节的同时放眼全局,在演奏中及時调控铺垫、陈述、高潮、尾声之间的承接关系。
一部作品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大放异彩,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有目标、有方法、有策略的练习手段至关重要,只有遵循学习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学习经验,提炼学习策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为民.钢琴演奏技术的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