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

2016-05-30金成功

关键词:创新教育

金成功

摘    要: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要充分挖掘师生默会知识及技能的基础支撑和涵养作用;探索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转化的机理,关注人的潜能和默会技能对人的个体在科技创新思维培育中的深层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关注默会知识,转变教育模式和育人理念,倡导创新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发现;默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知识能创新的人才,就必须关注默会知识及其技能的作用。教学中关注默会知识与技能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和建议是:

第一,让默会知识显性化的方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坚实严密的显性知识和丰富的默会知识及技能作为基础,且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尽可能地让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无论是教师默会知识的部分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还是以“学徒式”的传帮带行为去影响学生,其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学生的默会知识有可能在某种情境下被教师“肯定”或“挖掘”到,教师常做的工作就是“因材施教”、“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以及与之相应的“激励”、“赏识”等方法。学生的默会知识往往表现为一种特长的发展或熟能生巧的技能,教师就要依据科学的原理、公式、数据、文字等而对之加以说明、论证,对不能论说的但确实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部分要加以肯定,让学生继续探索,寻找解答,从人的成长发展角度看,是否找到解答不是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让他们保持有所思考有所探寻的这种精神和信心。在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鼓励是最珍贵的。研究默会知识的英国学者波兰尼在研究个人知识的时候曾注意到默会知识与教学的关系,他非常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显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同时认为这种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默会知识的应用才能获得成功。他甚至指出:“教学的活动只有以这种默会的‘潜在知识为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潜在力量”。

第二、探寻学生默会知识是教师取之不尽的课题,也是教育的“真正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前人已总结的显性知识的表述、原理、公式、数据甚至学科知识体系很容易通过信息技术媒体和设备存储、学习和使用,现今出现的远程教育、“反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使得学习过程在即便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可办得到,但教师的作用永远无法用机器设备替代,因为他的作用不仅仅是重复先前的显性知识,更要面对无数个个体的无数种默会知识的可能,即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授业”转向“发现”,引导学生去解惑,培养学生解惑的能力,探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中华古圣先贤老子《道德经》中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如果单纯以显性知识的视阈看,“可以言说的‘道,不是‘常道”似乎讲不通,但从默会知识的视域看,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即“我们可以用言语符号等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恒常的道,真正‘恒常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默会的‘道”。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对人文学科的深刻理解。

第三、教师尽量创设不同的情境,开展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运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多方面的特长兴趣,给学生的场景越多,默会知识“显现”的机会就越多,在某种情境中某个学生的某方面的默会知识与技能会莫名其妙地显露,有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完全是“触景生情”式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现象在个体那里很容易忽略,但对群体而言相对就成了较为普遍的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同的情境也许有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默会知识的显露,那么情境越多、活动越多、变化越多,则默会知识和技能就会显现的越多,我们使得默会知识成为显性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学生的“高分低能”,因为僵化的课堂教学统一模式、同一场景几无活动和实践操作机会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群体中默会知识显现的可能,剩下的就只能是重复先辈们早已总结出来的“经典”了。

第四、关注学生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共享、重组与整合,甚至超出知识界限的“奇妙体验”的可能。作为教师首先认可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默会知识,有关注学生默会知识和技能的理念,“放任”学生拥有默会知识和技能显露的机会,甚至有意无意的“引发”它,“为学生的特长或兴趣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不去刻意塑造什么,但有意识地让它自由发展生成,“教育就是发现”。“教师应该关注由于生活境遇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默会知识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个体解释或理解教材知识时认识框架和行为的不同。对这种不同的认同、尊重和关注可能是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前提。”

第五、把学徒制与现代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培养默会知识丰富、显性知识系统、科技创新“发散”的人才。对于显性知识的掌握和跟随师傅服从权威式的“学徒制”模式二者的结合才使得人才的培养有全面发展的可能,这首先是承认了看不见的默会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包括那些连师傅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只能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批量人才培养,而对于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多么不相宜。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默会知识及其技能更多地是教学认识和观念理论上的触动,因为默会知识的“非显性”“无规则性”而不能用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来论证,但毫无疑问它确实存在,确实在起作用,那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创新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实验班工程图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
关于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