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路
2016-05-30李进雯
李进雯
【摘要】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更多的字词学习使得文言文更加晦涩难懂。如何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对文言文的喜爱,让他们从文言文中寻找到文学的美?我觉得从问题入手,抓住课文的主线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文言文中晦涩的字词,难懂的句式还有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字词都成为了使文言文老师难讲,学生厌烦的原因。尤其是高中语文中文言文更多的字词学习使得文言文更加晦涩难懂。老师在课堂上生怕学生听不懂,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学生奋笔疾书的一直在记,生怕遗漏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于是,贯穿着博大的中国文化和经典文学艺术的名篇就被我们上成了一堂堂枯燥乏味的文字解释课。古典文学的美感不见了踪影,学生自然对文言文没有了任何兴趣。但实际上,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一样,甚至比现代文学更富有东方文学的神韵和美感。那么,如何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对文言文的喜爱,让他们从文言文中寻找到文学的美?我觉得从问题入手,抓住课文的主线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在高中必修、选修的课文中,文言文的选篇或者是扣人心弦的小说例如《荆轲刺秦王》,或者是风景绮丽的散文例如《滕王阁序》,或者是表达人生感悟的哲理思想例如《赤壁赋》,或者是感人肺腑的追怀缅古例如《祭十二郎文》。它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篇目,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通过古典文学体会古代哲人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情感。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带着问题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合作思考文言文中字词的用法,最后再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或者以感情为线索思考文章中反映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合作的方式真正读懂课文并充满乐趣的享受到与古人对话的乐趣,课堂也不会因为单纯的字词讲解变得枯燥乏味。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的效果,我们老师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善于指导,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言文语感理解课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的讲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合作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同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我们还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同现代汉语作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理解句式而不是只记住了一个个概念。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这样一来,学生在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文章大意,学字词掌握了文言文字词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问题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內涵,体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