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2016-05-30应火连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桑娜树叶习惯

应火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独木难支 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桑娜的善良,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又如学了《乡下孩子》这一课,有的孩子想起了爸爸、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孩子产生了对农村生活挖野菜、逮小鱼的向往,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应该给予鼓励、提倡和培养。

猜你喜欢

桑娜树叶习惯
穷人
上课好习惯
树叶的不同称呼
《穷人》梗概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一片树叶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