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的1979年记者工作会议

2016-05-30王兆吉

中国广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王兆吉

【摘要】197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记者工作会议商讨各地记者站重建和恢复问题。本文通过对当时会议背景、与会领导讲话等细节介绍,记述了党中央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驻地方记者站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关键词】记者工作会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驻地方记者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D

记者生涯三十八载,参加过的各类大小会议不计其数,几十年过去了,能记住的极少,能留下深刻美好印象且又久久难忘的更是凤毛麟角,唯有1979年的记者工作会议,却怎么也忘不了。

1979年的记者工作会议是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的,于当年的5月17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是中央电台驻地方记者站的记者(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时都是刚刚起步,少有专职记者)。中央电台驻地方记者站于1964年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并发文件开始组建,至1965年底,已在山西、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山东、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并投入工作。1966年,由于全国“文化大革命”狂潮的掀起,“四人帮”反党集团长达十年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摧残破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地方记者站的组建遭到重挫。没来得及建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就不能建了,已经建成的记者站工作受到种种限制,举步维艰。到1979年5月,17个记者站共有69人,其中记者52人。参加这次会议的记者约40人,广播事业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中央电台各报道部门的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点是广播局领导精心安排的,当年1月,新任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主持召开全国宣传部长会议,3月,先后召开新闻工作会和理论务虚会,4月又有中央工作会。局领导想记者所想,急记者所需,要把一系列新精神尽快传达给驻各地的记者。

会议于5月17日上午在广播局三楼会议室开始。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香山同志作主旨报告。张香山同志与我们记者相对而坐,间隔不足一米。他灰白的头发,戴副眼镜,着深色便装,没有一点官架子。他说:“这次是研究工作性质的座谈会,主要听听来自一线记者同志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记者站的工作,把宣传报道工作搞得更好。自己只是作为会议的一员发次言。”没有客套,几句话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他着重讲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深远历史意义以及党中央所做的三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传达学习中央近期召开的有关重要会议的精神,三是广播事业局如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宣传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四化建设。前两个问题,他几乎是原汁原味地传达中央几个重要会议的最新精神,既启发思想,又很有味道。这对我们这些长年工作在地方的记者是极为难得的。第三个问题他着重谈了记者关心的几点:一是广播局要不要有自己的记者队伍?回答是肯定的,广播要自己走路,不做别人的传声筒。二是广播宣传要把经济报道放到重要位置,学习领会好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精准把握,为四化建设营造好的舆论。三是记者要多写内部材料(内参),加强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特别需要农业、工业和党风方面的调查。四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克服僵化,实事求是,全面分析,不绝对化,记者要学点哲学,学点辩证法。要建立记者考核制度。张香山同志两个小时的讲话,亲切实在,没有空话套话,干货满满。

这次会议的高潮出现在5月26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长的胡耀邦同志来到我们的会场,并与广播记者们进行半天时间的亲切座谈,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作为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并分管宣传重任的耀邦同志,每天有多少国内外的重要事情需要他处理,而我们现有的这支广播记者队伍还略显稚嫩,队伍还不大,战斗力还不强,社会影响力还不够,高层领导同志若想推辞出席这个会,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都不难。可耀邦同志还是在百忙中挤时间赶来了。没有前呼后拥、没有繁文缛节,刚刚坐定,就开始和我们交谈起来。问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怎么样,夏粮收成是增产还是减产,问林业畜牧业有没有新变化,问服务业有没有搞起来,短途运输、土特产加工有没有放开。山东、湖南、山西、四川、河南等记者站的同志一一作了回答。耀邦同志听了很高兴,话题就从全国形势开始谈。他说:第一,中央认为形势总体是很好的,农业大增产,工业上得快,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大规模的落实政策,把林彪、“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纠正过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这是多少年所没有出现过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形势大好并不是没有问题,问题还有不少。第二是干部队伍中的问题,特权思想、走后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还有市场,党内作风问题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群众很不满意。还有目前的干部总数达1700万之多,干部结构不合理,有的忙得要死,有的闲得发慌;有的地方正副职多得不得了,大家都划圈圈。第三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远没有到位。他说,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无所作为、马马虎虎、和平共处是不行的,要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排除干扰,抓出成效。要下决心实行经济改革,不是小改,而是大改,不能老是研究研究、犹豫不决。耀邦同志还特别对我们记者提出希望。他说,你们长年远离中央台总部,分散在各地工作,一定要自己管好自己,自己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你们的岗位非常好,过去老话有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你们的权力很大,一篇好的广播报道,对人民的精神启示激励作用是很大的,一定要尊重人民所给予的权力,不要滥用手中的权力。要自己钻研问题,自己找工作干,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珍爱自己。你们的队伍总会扩大的,至于扩大多少,我不许这个愿。中国要多少广播电台、电视台、音乐台。中国十年要拍电影3000部。你们的劣势是职务不高、实权不多、工资不高、说话不灵、行动不方便(远离北京),但你们毕竟还年轻,大多是可干到21世纪的人才,这是绝对的优势。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努力工作,为党为国多贡献力量。闹个人名利,没有味道。人的享受分两种,一种是追求个人的利欲,还有一种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为国为民出力,苦也甜。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做的,人民怀念他。你们的报道面可以更广些,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玩,都可以关注,比如北京已有300万辆自行车,这也是新闻吧。不但要有政治新闻,还要有更多的经济新闻,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产品提供给大众。耀邦同志最后用他那富有激情的语调昂扬地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确定,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只要大家一心一意,兢兢业业,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就能够再翻个天,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多小时的讲话,耀邦同志没有秘书准备的讲话稿,成竹在胸,侃侃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谈笑风生。说形势,纵横捭阖,鼓舞士气;谈政策,解疑释惑,条条在理;提希望,情真意切,十分受用。他摆事实、讲道理,回应社会关切、直面矛盾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式,完全是平等民主的交流。耀邦同志的讲话,不仅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广播事业的重视、对广播记者的厚爱。在他眼里,中央电台驻各地的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记者一样,都是党和人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宣传力量。他针对驻地方记者站特点提出的“自己管自己,自己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多么精辟!几十年来,我们中央电台驻地方记者站的成长壮大,正是遵照耀邦同志的这一教导走过来的。耀邦同志的讲话对我们记者站的建设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的高尚品德,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人格魅力,我们永远铭记。

这次会议一共开了十天,气氛相当热烈,大家都有一股子劲儿,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让广播重放光彩。大家发言踊跃,亮点多多。这里选摘几段,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人民广播那沧桑岁月的斑斑印痕,我们的广播、我们的记者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包含着一代代老领导、老广播人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心血。

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左漠野(延安时期的老新闻工作者、曾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广播叫老三,是从它的诞生年月说的,绝不等于老三就是影响小,低人一等。自谦和自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状态。广播人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广播要走自己的路,最早是胡乔木提的。“四人帮”不让广播记者采新闻写评论发内参,把广播当作通讯社的传声筒、报纸的有声版,这一页翻过去了。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广播下达的任务就是“传达政令、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1952年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加以明确。新闻是时代的科学,广播新闻要色香味声都呼之欲出。来信是财,八股是灾,听众是王,生动有益就是法。写内参要真实,深入调查研究,要有正义感。内参稿要送审,不能送审的要注明。

中央电台记者部主任邹大昌(高级记者、后调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现有记者52人,大专院校毕业的29名,高中毕业的11名,其他的是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平均年龄41岁。1972年记者站发稿总数是330篇,1977年增到857篇,1979年1到4月已播出380篇。12个记者站的新房已基本建成,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投资132万元。各站配备录音机共60部、汽车20辆。1973年以来给记者站的福利补贴共4000多元。

中央电台新闻部副主任杨伟光(1985年调任央视,先后担任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记者站工作必须拨乱反正,要把采写新闻作为主要任务。新闻部已改变运作流程,实行采编打通,《联播》(指《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的自采稿已占51%,下一步还要发本台评论。每个记者站要争取每月上一个《联播》头条,三至五篇《联播》其他稿。当前写新闻要注意几点,一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为9亿中国人服务;二是真实准确,不能夸大虚报,不能合理想象推理估计,避免片面性;三是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重要新闻必须争分抢秒,要用多种形式,发挥广播优势。

精彩的发言还有不少,限于岁月的尘封、记忆的流失,无法一一再现。

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会议,十天时间,让我学到了许多。我庆幸自己当上中央电台的记者。1976年8月,事先没有任何透露,组织上一纸调令把我从省报调到中央电台记者站,当时有的同事劝我三思,认为电台不如省报。我只是觉得服从组织安排是党员的纪律,不好意思讨价还价。好在三年的记者站工作经历,我所在的湖南记者站是一个凝心聚力、团结友爱的集体,干得很舒心。这次会议更让我对中央电台和所从事的广播记者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这辈子将与广播永不分离。时间又过去了36年,今天的中央电台,今天的记者站让人刮目相看。中国之声响彻在祖国大地,中央电台的几个主要频率成了各地听众的首选。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广播正迎来新的辉煌。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总是一次次地想起1979年的记者工作会议,胡耀邦同志那铿锵有力又言简意赅的谆谆教诲一次次地在耳旁回荡!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以融合为导向 央广网全新改版
央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圆满完成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及报道工作
我国广播公益广告的符号学分析——以央广2013年度公益广告类获奖作品为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创新特色
“五四”推荐歌曲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