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05-30赵亚军
赵亚军
【摘要】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应是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并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在大力推行课改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教人以渔。” 但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也越好。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整理相关资料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或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获得收获。当老师在课堂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就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智力的发展阶段,并不成熟,因而往往会凭借对任课老师的喜好而选择是否用心学习一门课程。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历史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还包括有创设协作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理解他人、体验个人与集体(或他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以个体的自主为基础,同集体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和解决困难,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这样,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主動获取知识,寻求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多想、多问、多说,让他们在历史的世界里自主探索,体会学习的快乐。
1、预习设疑,学会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读书,不异于掌握的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懂得书上的表述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依据提纲,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存疑置难,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课前预习,教师要注意对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对于“学困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才有效果。
2、合作探究,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三、完善评价机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1、合理评价,审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课改要求下,对学生的评价已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关注学生发展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及时合理的评价,少不了学习者自身的参与。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这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体验成功,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的求知欲,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才能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探索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今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立足点,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学,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少了教师的引入和指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主编
[3]《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庞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 陆志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