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越绣浅析
2016-05-30孙刃吕和佳
孙刃 吕和佳
摘要:本文拟从越绣历史渊源,主要工艺流程,基本针法鉴赏及越绣工艺价值四个方面来对绍兴越绣做简要论述,展示了越绣独特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越绣;刺绣工艺;历史渊源
刺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手工技艺,古称“针黹”,俗称“绣花”,是按设计的花样,用绣针穿引彩线,在绸或布等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图案、纹样或文字的一种审美意象。
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帝舜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刺绣工艺。《中国工艺沿革史略》中说到:“古者士庶衣布帛不华。大夫以上,章服用绣,其制盖起于三代之前”。[1]《丝绣笔记》也有这样的记载:“绣始于舜,事物原始引事始,锦绣西施造,非也。虞书舜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藻、火、华虫、宗彝、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正义云,舜令禹刺绣,以五种之彩明施于五色制作衣服,则帝舜始为绣也”。[2] 可以看出,最迟在距今4000年前的帝舜时代就已出现了刺绣工艺。刺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了以各自地方特色为依托的各个流派,绍兴地区的越绣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越绣尽管知者不多、日见微弱,但根脉未断,并且始终有人在艰难的守望中默默传承。
一、越绣的历史渊源
刺绣离不开两件事:养蚕和缫丝。早在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钱塘江流域就出产蚕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劝民桑麻,采取了包括发展丝绣在内的一系列兴越灭吴的措施,因此,越州人民很早就有了养蚕、缫丝、织绣的传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勾践“省赋敛,劝农桑”,“身自耕作,夫人自织”的记载。《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讲到:越王勾践自吴返国后,“使男女入采葛”,由女工织成“黄丝之布,十万匹献吴”,以讨夫差欢心。《越绝书》卷8载,也有类似的记载,“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上虞作为越国的后方近邑,越绣发祥、传承的重地之一,也有着相关记载。东汉《论衡》作者王充出身于上虞“细族孤门”“以农桑为业”;《后汉书·朱儁》中记载有,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常贩缯为业”。可见蚕桑丝织已成为会稽农家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南宋定都绍兴,寄托“绍祚中兴”之意,并设绍兴皇宫皇陵,立宋理宗、度宗二代皇帝。山阴、会稽地域皆有帝王国戚之府邸。府内多备绣女、织女,有“善事宫内服饰,声名京都”的记载,同时官方设立“罗局”、“绣局”,目前绍兴城内尚有“染坊弄”、“绣坊街”、“丝织街”等地方名称。《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登望春楼观看越州会稽郡“贡交梭绫、绛纱、丝缕极细,织工精美,即薄又轻”越州成为当时蚕织生产丝绸刺绣最发达的地区。庄绰《鸡肋篇》亦称:“越州尼皆善织,谓之寺绫寺绣名著天下”,可见当时绍兴寺院、尼庵善丝织手绣之业。抗战时期刺绣业一直处在低微的阶段,手工技艺也只停留于少数妇女的业余爱好制作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才略见好转。
二、越绣的主要工序流程
(一)构稿:在纸上造型起稿,常以单色线白描表现,主要灵感来源于民俗生活、花鸟山水及国画题材。
(二)刺版:用透明的描图纸覆于画稿之上,用打孔针将白描线条轮廓刺孔在描图纸上(描图纸上表现以连续的小针眼成线条形式,针孔大小与均匀程度皆与刺版师的手法的熟练度息息相关)。(图1-1)
(三)揩花/转印:将刺孔完毕的描图纸放压于绣料之上,使用呢料布扎制的特殊刷子将煤油与炭粉调制的染剂,揩拭在绣料上;受力需均匀、平整,以确保转印的轮廓清晰。
(四)配线、分线:依照绣品最后所要表现的色彩要求,凭借绣师对色彩的识别和感觉及绣技的经验,选择适合材质、颜色、粗细的丝线。
(五)上绷:将绣料紧紧绷于刺绣专用的棚架之上,并压条、拉紧。绣制的过程中需根据绣品要求调整或更换好几次绷架。
(六)刺绣:根据绣品最终所要表达的意象,选择对应表现效果的针法进行绣制。(图1-2)
(七)下绷、整烫:绣品刺绣完成后,需下绷并于覆以白布的棉毯上,顺着刺绣丝路,正、反整烫。
(八)装裱或制衣:根据绣品的制作用途,进行相应的装裱或制衣工序。
一幅越绣作品的完成虽需经多道工序,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刺绣这一环节;即使是二幅完全相同的白描稿件, 通过不同绣师绣出的最终效果也不尽相同。决定这一关键的主要因素还是绣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绣技水平。所以一位出色刺绣艺术家, 不仅要有娴熟的针法技巧,还需具备一定的绘画的基础和技巧。
三、越绣针法鉴赏
越绣技艺注重运针变化,绣品构图严谨,图案形象生动,近看出神入化,远观气势宏伟。越绣针法繁多,常用的针法包括:齐针、正反抢、套针、接针、切针、擞和针、辫子股、扣绣、平金、盘金、打籽针、挑花、穿珠、雕绣等数十余种,结合百余种色彩的丝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绣品鲜明与雅致并重,构思巧妙、图案秀丽。
1、齐针
齐针,又名“缠针”,是各类针法的基础。起落针都要在花样的外缘,线条匀称,不重叠、不露底、要齐整。齐针按丝理不同,可分直缠、横缠和斜缠三种。拉线轻重一致,绣时线绒须退松。[5]
2、平金/盘金
平金属于条纹绣的一种,是用金线按纹样由外向内循序盘曲,以丝线作钉线绣制。适用于绣制花卉、波浪,绣品光亮富丽,平匀整齐。盘金为平金的简化,是在已绣好的图案纹样上沿外缘盘曲一圈金线,以作装饰,起到美化与调和色彩的作用。(图2-1)
3、辫子股
辫子股,亦称锁绣。以并列等长的线条,针针相扣,环圈锁套而成,形似头发编成的辫子,故俗称辫子股。(图2-2)
4、擞和针
擞和针法是以等长的绣线,高低参差排列而成,色调和顺,组织灵活,并且绣面不重叠,平薄,所制绣品形象逼真生动。
5、打籽针
打籽针法用绣线打结绣成,结法繁多无穷尽。打籽针法分满地与露地两种,密排颗粒即可成线又可成面。或依绣线粗细亦可分为粗打籽和细打籽。粗者形似小珠,立体感较强;细者具有绒圈感。打籽针法多用于花蕊、动物眼睛,也有满地绣制的平面图案。(图2-3)
6、雕绣
雕绣又称镂空绣,亦称“刁绣”。主要针法为扣针,是在绣花面料上进行局部挖孔的工艺,常结合包花、抽丝、别梗等手法,使绣面更加精致,富有立体感。(图2-4)
四、越绣的工艺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
越绣是以绍兴为中心等古越地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刺绣艺术,是越地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无限性;是越地人民社会、生活、精神三重世界的物证传承结果;记载了祖先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和与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是越地民俗文化的根基,是历史的“活化石”,同时也是研究吴越服饰文化的重要依据。
(二)文化价值:
越绣是虞舜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反映越地区域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和艺术性的重要考证;同时也包含着越地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意愿,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和情感倾向通过刺绣这种创作形式表现出来。越绣广泛应用在鞋饰、佩饰、婚丧服饰、舞台表演服饰等诸多方面,不仅丰富了吴越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也是研究越地区人民人生观、审美观及信仰的最好材料。
(三)经济价值:
越绣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可观,近年来,身兼艺术藏品和时尚奢侈品双重身份的刺绣藏品在各大拍卖行上屡获佳绩,成交额大多以百万、千万为计;同时精美的现代刺绣品也是艺术市场的宠儿,不仅是藏家的艺术藏品也是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越绣绣衣、绣品产业复苏发展在带动地方经济同时,也为农村妇女重新找到生活经济来源,从而提高就业率,拉动GDP提供新机遇、新亮点。
(四)生活实用价值:
越绣绣品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构图细腻,图案秀丽;随着但是刺绣的普及,越绣已成为家庭陈设的必备品和姑娘出嫁的必需品,反映在越地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枕面上的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绣有“八仙庆寿”的荷包,“耄耋富贵”纹的肚兜等等;越绣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一件绣品都向人们诉说着一种意味,一个故事,具有很高的生活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第三章 第四节 刺绣.
[2] 朱启钤.丝绣笔记[M].清朝:卷上:纪闻三 刺绣.
[3] 袁康,吴平.越绝书[M]. 东汉:越绝卷八 二二六.
[4] 陈朝阳,王克忠.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2.
[5] 金琳.中国古代织绣囊袋 [J].南方文物,1999(2):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