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可爱的“有心人”

2016-05-30吴郁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有心人海峡主持人

吴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妍就是这样的有心人。

认识张妍是在1996年,我应“娘家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我曾在她的前身工作)之邀,去参与已工作两年的播音学员转正的考核,我负责做出播音业务的专业评价。张妍是7位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女孩,为避嫌,他们跟我没有什么接触,但张妍的播音给我很深的印象:是块“好料”!我第一个圈定了她。以后,我又曾数次回去讲课,她总是有些羞涩地找我讨教业务问题,08年我应邀参加海峡台建台50周年活动,领导责成她来陪同,我们聊的就更广了,及至她到北大攻读艺术硕士,恰值我在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兼课,我们的探讨也与时俱进,愈发深入。我很喜欢这个安静、从容,不事张扬,而内心细腻、丰富,充满激情的女孩。去年她告诉我写书之事,我先是有小小的吃惊,旋即“有心人”3个字浮上心头。待粗读了张妍发来的书稿电子版,我越发肯定了这3个字,张妍真是位可爱的有心人。

这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见证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成长之路;二是对台广播这个特殊岗位媒体人的缩影。

正如张妍书中所写,“白衣黑裙的学生时代,我最向往的职业是成为一名播音员,因为表达和沟通对我而言,充满着魅力。”她从向往——热爱——实践——学习——积累——思考——进取,一步步走来,勤奋、刻苦、踏实、认真,满怀热情地接受现实的挑战,不放过任何一次突破自我、拓展业务能力的工作机会,迎难而上,担当重任,做出成绩。她的工作日记、工作随笔,以及采访撰稿的节目都是见证。她写于2001年10月的南沙航海日记 就是在随人民海军的换班补给船赴祖国最南端的海洋国土——南沙群岛采访中,不辞辛苦,一字字记下的。

张妍被选拔到海峡台时刚刚高中毕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她边工作边读书,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完成了大专和本科学业,进入21世纪又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张妍并非功利地追求学历,她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除了系统的学历教育,她还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广泛涉猎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从中汲取营养,并力求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工作紧密结合。例如在“虹桥有约”篇的节目实录中,可以看到她请来心理学专家一起为台军的青年官兵梳理心情,收入的“如何摆脱忧虑与恐惧的困扰”“敞开心扉沐春风”“追求完美,不苛求完美”三篇,让海峡对岸的青年军人感受到祖国亲人体贴入微的关怀。

二十年来,张妍温润甜美、不失坚定自信的声音回荡在海峡之声的新闻、评论、文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中,特别是她长期活跃在多种形态的军事主持人节目当中,让我们看到一位本质意义上的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1994年她考进电台时是名播音员,与她的同事一样由于过去泾渭分明的业务分工,从未接触过稿件播音以外的工作。海峡台开办主持人节目在全国电台中是走在前面的,面对新的传播形势和任务,张妍跃跃欲试,干劲十足,边学习边实践。她有过大量外出采访,足迹遍及高山、海岛、中原大地以及基层哨卡,撰写军事评论类谈话节目、军事专题节目,参与策划和编辑军营文化类节目近百期。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张妍奉命奔赴灾区,以主播和记者双重身份,在我国广播史上首次设立的抗震救灾广播电台工作了四十多天。她跑了江油、北川、青川、绵阳、安县、都江堰、崇州等重震区,采访了一线抗震救灾部队的官兵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她几乎每天都完成一篇专题报道,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

张妍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近几年,她意识到在全媒体时代,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经常要同时兼顾几种信息形式,于是对自己传播技能的多元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尝试。2013年6月份,由《海峡之声》和《台湾导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报道第五届海峡论坛——平潭“共同家园”论坛,在采访中,她不单单发回广播、网络和报纸的全方位报道内容,还在现场用组合视角拍摄政要人士的风采。第二天《台湾导报》头版,近乎整版刊登了张妍昨夜发送的“共同家园”所有报道的文字和图片。

我们知道,基于台湾岛民众与台军这样特定的传播对象,对台广播的政策性非常强。“大陆对台政策随着历史的风雨变迁:从炮击金门的硝烟到和平统一的强音,再到今天两岸和平发展的兴盛局面,背后一直存在的双方仍在小心迈步的探索”。岛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党派、政府与社会、民众,各种关系微妙曲折。我们的对台广播宗旨明确,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个中尺度、分寸。在主持人节目形态里,主持人的采访、对话、报道、议论都有一定的话语空间。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直播节目中精准体现对台传播精神,坚持正确导向不动摇,同时生动具体“接地气”,这不仅仅是领导和编辑记者的事。张妍自觉学习领会有关政策精神,并将深入的思考凝聚到论文写作中,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做出高水准的节目。2013年张妍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畅行中国边疆》大型采访活动,报道“星云大师海南行”,相关采访新闻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台湾网等转载。

在本职岗位上,她六次获全国对台广播优秀播音奖、两次获“金话筒”全国优秀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提名”奖,参与创作的广播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等各类奖项一百多项。

一个人的进步,当然离不开清醒冷静的思考。张妍很早就出任首席播音员、播音监制的工作,在紧张繁忙的日常工作、接踵而来的重大主持任务,乃至突发事件报道任务之际,她没有满足于“热运转”的充实和喜悦,而是不忘“冷思考”,总会静下心来及时小结与反思。于是,业务论文一篇篇诞生,多篇获奖,书中的最后一篇《传统文化视角下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塑造——以对台广播主持人为例》就获得了2011年度全国主持人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毋庸回避,平日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对广播主持人不甚了了。尤其是有些向往甚至已经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年轻人,并不真正理解这份工作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懂得作为媒体公众人物使自己赢得受众信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有的似乎仍蹒跚在表面光鲜靓丽的所谓“舞台”上,纠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前不久,在一个市级电视台,两位做公益节目的女主持人向我抱怨“进入不了角色”,原来她们从未与节目中的人和事接触过。对于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工作机制,我不想再说什么了,看看张妍的成长之路是怎么走的,答案不言自明。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不必用很多的笔墨了,因为书中无处不在地记录了对台湾广播这一特殊岗位上媒体人的辛勤付出和聪明才智。对台广播于大多数国人,说“鲜为人知”可能并不为过。

我这里有两个比较,首先是与我六十年代就职于对台广播时的纵向比较,无论对台传播政策、节目内容的广度深度、节目形态的活泼多样,都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海峡台《666新闻特快》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60个名栏目”称号,并成为大陆第一个被台湾广播媒体长期固定转播的广播节目。其次,与我比较熟悉的、占全国领先地位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横向比较,张妍和海峡台的小伙伴们真是“蛮拼的”。对台广播的编播技术人员,心心念念,点点滴滴,呕心沥血,花费心思,用真情和诚意创作了无数内容精彩、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节目。书里记载的播出文稿出自张妍之手,时代与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过往,那些情感真挚呼之欲出的人物,当初在电波中就是可听性极强的故事,如今转化为能够随手翻检的铅字记录下来,可读性就更强了。

由于工作的需要,张妍2014年7月转岗来到上海,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副教授。我相信,她会昂首挺胸、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她的学习、积累、思考和面对青年学子的传播。张妍又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开始新的征程。这个可爱的有心人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有心人海峡主持人
主持人语
海峡
主持人语
揭佳怡: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陈靖璇 做传统文化的有心人
做英语学习中的有心人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