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的应用
2016-05-30邓紫萱
邓紫萱
摘 要:消化内科疾病检查中消化道内镜应用较为广泛,也是早期消化道肿瘤检查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使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误诊率与漏诊率较高,为提高检查准确性,相关领域专家作出了不懈努力与探索。现对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从成像质量、成像水平及组织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立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镜检查;消化道肿瘤;组织结构;研究方向
消化道内镜是消化道系统疾病早期发现的重要工具,有研究显示,早期消化道肿瘤如能提前诊出并治疗,5年生存率达90%以上,显示了及早应用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重要性,但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存在隐匿性,不容易被检出,大部分患者就医疾病已经发展为中期或者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间,5年生存率降低至10%以下。随着诊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出现,消化道肿瘤检出率大大提升,降低了死亡率,以消化道内镜技术为核心的微创医学有了显著发展,现对消化道内镜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综述如下。
1 提升深层组织结构形态的新技术
1.1 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EUS)应用到微型超声探头,安装在探头前端,可以在观察胃肠道病变同时,对病变周边区域进行超声扫描。可在内镜引导下对胃肠壁超声探查,可以清晰看到胃肠壁的逐层结构,进而对病变部位有效诊断与鉴别,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上以及癌浸润深度上有显著作用。
当前,日本Olympus公司推出的GF-YE260与GF-UM2000系列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在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消化道癌诊断上有显著价值,其价值还体现在术前的TNM分期与胆胰疾病检查与诊断上。
1.2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CT)在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使用红外光波的后散射进行成像,是一种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形成横断面深度为5mm的高分辨图像,其应用原理与超声内镜基本相似,有着10mm的空间分辨率,分辨率较超声内镜高出10倍以上。有研究显示,应用OCT诊断浅表型癌术前分期效果上,诊断准确率为95.6%,显示了其在术前浅表型消化道癌浸润深度判别上有显著效果。在OCT不断发展与应用下,相继出现了高超分辨率的OTC与多普勒OTC等,在医学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提升显微镜成像水平的新技术
2.1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E)特点是在内窥镜的头端处整合一个共聚焦激光探头,通过获得1000倍的内镜放大图像,可以对黏膜组织的细微结构进一步观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真实的内镜检查结果与对类似组织的病理学诊断。鉴于成像具有放大功能与光学的切割属性,也被临床称为“光学活检”。当前,CLE主要应用在消化道黏膜疾病诊断上,可使内镜诊断准确率提高,将活检的次数减少。有研究显示,使用CLE对结肠息肉分类诊断,敏感性与特异度及准确率高达92%以上,显示了CLE可以充分对活细胞组织进行诊断,未来应用价值显著。
2.2 放大内镜
过去应用的消化道内镜局限性之一就是放大倍数低,仅能达到30~50倍,直径较大的病变将很难诊断出,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而放大内镜(ME)的产生使内镜图像与影像的像素值提高,可以使图像放大100倍,且图像不会模糊,反而更加清晰,可以更显著的对病变表面结构进行观察。有研究显示,使用ME对早期胃癌、肠腺瘤等进行诊断,可以对胃粘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放大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ME与染色内镜技术联合应用可观察病变更加细微的结果,进而将病变检查准确性增强。
2.3 细胞内镜
在放大内镜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细胞内镜可以对细胞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在应用细胞内镜检查或者诊断疾病时,需要使用到普通胃镜探头,在探头端将透明帽安装好,作用是对局部黏膜组织吸引。有研究人员使用细胞内镜对食管组织导型进行研究,发现细胞内镜可以有效识别癌变组织,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细胞内镜可以对消化道组织细胞有效观察,进而使活检目标更加清晰、准确,但是不能对上皮下结构进行觀察,由此不能对浸润深度更好判断,在新技术不断产生与发展下细胞内镜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与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消化道内镜未来发展体现在提高清晰度及深度、扩大观察视角等方面,作为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在科技不断进步下,内窥镜产品将不断推陈出新,使疾病诊断准确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汤治权,陈本林.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1849+1851.
[2] 韩坤,宋瑛.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J].吉林医学,2014,32:7191.
[3] 王芬,沈守荣,王晓艳,徐灿霞,唐五良,肖定华.镇静技术在治疗性上消化道内镜中应用的安全性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03:211-213.
[4] 张东萍,周力,陈晓琴,杨杰.上消化道内镜与X线钡餐对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诊断价值的评价[J].贵州医药,2013,08:73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