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藿香正气水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6-05-30封宇昊
封宇昊
摘 要:为研究益生菌联合藿香正气水制霉菌素对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90只肉鸡进行试验,肉鸡随机分为3组。组1为空白组不给药,组2(藿香正气水0.67 g/mL),组3(藿香正气水0.67 g/mL和枯草芽孢杆菌9600cfu/mL)。将药品兑进250 mL蒸馏水里面,喂药2次/天,连续喂药5 d,宰杀前停药2 d,每7 d宰杀1次。试验结果表明,组2、组3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和体重变化优于空白组,且组3结果优于组2。结论:空白组体重变化前期较组2、组3不显著(P>0.05),中期极显著(P<0.01),后期与组2相比不显著(P>0.05),与组3相比试验结果有显著差异(0.01关键词:藿香正气水;枯草芽孢杆菌;肉鸡;肠道菌群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动物健康与否取决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强弱,即胸腺、脾脏、法氏囊和肠道等免疫器官功能作用强弱,免疫器官指数是衡量肉鸡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其中肠道是重要的机体免疫器官。肠道黏膜受损,势必会导致机体免疫组织损伤,引发肠道疾病的发生。目前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抗菌药物、活菌制剂和中药制剂等。本研究旨在讨论中药制剂联合益生菌能否对肠道菌群的生长有协同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1.2 研究内容
为了研究藿香正气水与益生菌对肠道的功能作用,本研究将一定浓度藿香正气水与益生菌联合并与藿香正气水和空白组比较,考察藿香正气水与益生菌联合对肠道功能的影响,为益生菌与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试验动物
雄性肉雞90只,购于河北省试验动物中心。
2.1.2试验试剂
藿香正气水,枯草芽孢杆菌,蒸馏水,双歧杆菌培养基(BBL),乳酸杆菌培养基(MRS),大肠杆菌培养基(EMB)。
2.1.3试验仪器与设备
托盘,剪刀,注射器,离心管,三角刮,培养皿,镊子,电子秤,恒温培养箱,酒精灯,酒精棉,移液枪,线,小刀,记号笔,分析天平。
2.2 方法
2.2.1肉鸡前期喂养
将90只雄性肉鸡随机分为9笼,每笼10只。依据肉鸡饲养管理标准进行管理。
2.2.2试验动物分组
将所有健康肉鸡进行随机分为3组:
组1(空白组);
组2(藿香正气水0.67g/mL);
组3(藿香正气水0.67g/mL和枯草芽孢杆菌9600cfu/mL)。
空白组肉鸡每天喂蒸馏水(500 mL/d),其余两组在每天的饮水中添加对应的药物:组2每日的饮水为3mL藿香正气水,加497mL蒸馏水,组3每日的饮水为藿香正气水3mL、枯草芽孢杆菌1.2mL,加蒸馏水495.8mL,每天的饮水分两次供应,所有组分食用普通饲料。连续喂药5d,宰杀前停药2d,每7d宰杀1次,宰杀前需称重。
2.2.3取材
每组随机选取3只肉鸡,记录体重后,先保定肉鸡,切断颈总动脉放血至死亡。剖开胸腔至内部器官暴露,将盲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分别剪下一段,放置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共约2g,并做好记录。
2.2.4制备组织培养液
取灭菌后的50mL锥形瓶3个,每个锥形瓶倒入18mL蒸馏水,于121℃下进行灭菌15min,备用。取准备好的2g肠道,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消毒的剪刀剪碎,放入备用的锥形瓶中,使肠道内容物流出,制成组织液。
2.2.5涂板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涂皿,先用酒精棉球将玻璃三角刮擦拭并晾干,然后将三角刮在酒精灯上炙烤消毒,放凉备用。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80 μL,打进标记好的培养皿中,用放凉的三角刮轻轻将液体顺时针刮匀,直到将液体全部刮干。为了防止交叉污染,每次吸取上清液前要换枪头,且三角刮每次使用后,都需再次消毒。所有操作要在酒精灯10cm范围内,防止杂菌感染。
2.2.6细菌的培养与计数
将完成的培养基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基进行正常的有氧培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基在干燥器中进行无氧培养。24 h之后取出并分组计数。
2.2.7数据处理
将数据进行SPSS方差分析:数据为均值±标准差(x±s)。
3 结果与分析
组1与组2对比,第7d和14d无显著差异(P>0.05),从第21d开始到42d差异极显著(P<0.01),第49d试验无显著差异(P>0.05);组1与组3相比,第7d和14d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从第21d开始到42d,试验结果极显著(P<0.01),第49d试试验结果差异显著(0.01
组1与组2相比,第7d至21d差异不显著(P>0.05),从第28d开始试验结果差异显著(0.014 试验结论
藿香正气水能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用于肠胃炎的治疗;制霉菌素能抑制肠道真菌生长;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来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繁殖,提高机体免疫力。研究发现,在添加枯草芽胞杆菌制剂组的肉鸡盲肠和空肠中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降低[ 16 ]。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组1與组3菌群数量相比,大肠杆菌数量在7 d之后极显著(P<0.01),乳酸杆菌数量在14 d之后极显著(P<0.01),双歧杆菌数量在21 d之后极显著(P<0.01);组1与组2菌群数量相比,大肠杆菌数量在14 d之后有显著性差异(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