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6-05-30徐进
徐进
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培养。但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是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说到底,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相互不能替代,教和学两者又辩证统一,不能分离,不能割裂,更不应对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容器和应考的机器,学生是具有理性、感性和灵性的人,所以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巧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集体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光要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调动,能力得到提升.单纯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但结合情境却能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学习。比如:利用故事引入情境,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道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引入问题情境,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重组教材,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哪个体积大,有的学生会说第一个,有的会说第二个,还有的学生会在二者之间徘徊,争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边说边板书)并引领学生循题而问,教师适时梳理出两个关键问题即:1.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于一引一问之中不仅培养了质疑精神,明确了课堂探究的重点,把握了知识探索的关键。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的火种。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从数字的意义中抽象出体积公式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就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交换律”引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引出“交换律”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举出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星期七天周而复始 ……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呢?学生通过试算“4÷3,142÷22”,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四、渗透思想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學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培养出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