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何彬永
何彬永
【摘要】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书本知识—课堂传授—书面检测”的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 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七大方面。 强化地理教学实践性,主要有教师实践素养提高、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等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策略
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案例化教学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新理念、新思想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因此,地理教师应深刻领会和把握新课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案例进行教学。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一)选取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选取的案例越好、越典型,案例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所挑选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如在讲解如在讲述“工业地域主要类型之一的传统工业区”时,通过展示德国鲁尔区的相关信息(资料、图表),让学生归纳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后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对德国鲁尔区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使学生对传统工业区这一类工业地域有了整体认识和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地锻炼了其分析和归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比直接讲授传统工业区的情况,效果要好得多,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基本上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根据案例
在教学过程所起的不同效果,案例教学法又可分为:案例分析法、案例讨论法。在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改善课堂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案例分析法。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能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再讲环境保护这一课题时,通过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造成土地资源枯竭的案例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多大的破坏,领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内涵,树立合理用地、节约资源的价值观。因此,案例分析法在训练学生思维想象力,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案例讨论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对地理必修内容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我们采取了同学们先收集近10天天气预报资料,包括当天温度、天气状况、表示符号,然后再授课讲解的方式。该小节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气压、气温相互关系、冷锋、暖锋的判断、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及过境时的天气等。此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以此节为典型案例,既能让学生亲手收集到较多的有关天气的资料,又能切身体会不同天气环境带来的变化,通过教师课题教学后,使学生从天气系统以及影响天气变化原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语
事实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法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又利于知识的把握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形成自主、协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实施案例教学,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及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學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讨论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更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3]杨光瑞。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案例教学[J]。地理教育,2008,(1)。
[4]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