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落在实处,批改讲究方法
2016-05-30汤利娟
汤利娟
【摘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是重要的突破口。要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上大做文章。为了克服目前作业布置的种种弊端,教师要有科学的布置作业的观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作业。同时注重批改的方法,让学生从作业中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减负初中生作业布置批改
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今天的作业怎么改不完了?”“学生的作业真的太差了!”“怎么这么多学生没做完?”“这些作业都是抄袭的!”……
当然,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学生如是说:“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作业。”“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了!”……
这实际上反映出目前学校老师布置作业的种种弊端:
1、教师随意性布置。作业布置前教师不对作业进行必要的设计,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临时性随意安排,致使学生的作业量过大。
2、各学科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同一班级的各科教师只考虑自己布置作业,觉得自己留的作业不多,可几科作业同时压在学生肩上,那么学生将不堪重负。
3、急功近利的升学竞争。教师的“题海”战术,加之许多家长给孩子订购的资料,请家教,上各种辅导班,致使学生的作业量超负荷。
4、“公平”的作业任务。一个班级不管有多少人,一般来说总有好中差之分,但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层次,一视同仁,唯恐不公平,试想基础较差的学生岂不遭殃?
由此而引发的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就显而易见,那就是“作业多”,“作业难”,教师嫌多,学生嫌多又嫌难。
几年前教育部就把“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使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事做,也能及时地巩固课堂内的知识,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上大做文章,做好作业布置上的“减负增效”。
下面我就谈谈教师如何科学地布置学科作业:
第一、 从时间角度定量布置作业。
现在初中学生,每天将面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书面作业,
可能还有背诵、朗读等口头作业,每门学科估计20分钟吧,这样每个学生每天晚上大概需要花2个小时处理作业。如果其他的作业加起来,我们会发现多的可能要超过3个小时,那么孩子的休息时间呢?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为10小时,简单的加减,你就会发现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为此,每一门学科的作业一定要定量,不妨教师自己先估算一下,否则,盲目布置过多的作业,岂不是害了学生又害了自己吗?
第二、 从能力方面分层布置作业。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从能力方面看,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
时极少考虑这一点,往往坚持一视同仁,出发点没错,但结果你错了,于是出现了“学生的作业真的太差了!”“怎么这么多学生没做完?”“这些作业都是抄袭的!”同时造成有的学生出现“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消化不良”。试问这是谁之过?确切地说,教师自己的过错。如果我们能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让能者多劳,差者少一点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 从情感价值方面精选作业。
首先我们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学到的知识、
技能来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目的明确后,如何考虑作业布置就不难了,只需要精选作业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每一张练习每一题都要做,每一个学生都必做。所以,老师在布置作业前的把关非常重要,不信,你就试一试呗!比如指导学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文后,不妨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但是你们思考过吗,在我们现代和平时代,我们学生应如何做呢?大家深入思考下,形成文字,下节课交流。
第四、 鼓励学生由课内到课外拓展练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既然如此,我们的作业自然可以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练习。
第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安排作业。
课题实施过程中,把各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有的课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这样以来,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当然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更佳。
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今天的作业怎么改不完了”等痛苦呢?
这里除了布置的作业量大,题难之外,批改的方式方法可能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地说,教师批改作业有两个过程,即“批”和“改”,二者的關系是先“批”后“改”,当然也可以是边“批”边“改”。就二者的工作量来看,是“改”大于“批”。如何处理好“批”和“改”的关系呢?我认为一般是先批后改,对个例的题目适当改一改,对普遍问题的题目一般不改,留在作业订正课上处理。
目前很多教师盲目布置作业把学生带入“题海”,教师对学生作业又采用全收全改,这样将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因此,教师的批改方式就应该多样,比如可采取让学生“自改”与“互改”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能使信息反馈及时,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批改作业中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提倡面批面改,及时纠错改正,最好让学生每一门学科都有纠错本,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
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论用什么办法批改,必须批改,否则,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不仅是“减负”的问题,其本质上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对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的体现。有责任精心设计作业,巧妙布置任务,运用多种方法批改作业,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顾之川.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结构[J]. 语文教学通讯.2010(01).
[2]叶澜.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怎么走?[J].人民教育.2015(11).
[3]柯进.教育改革不应一味跟风[N].中国教育报.2015(005).
[4]周蓉.让创业之花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绽放[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