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勇敢,如何追逐梦想
2016-05-30江美蓉
江美蓉
【摘要】“玻璃心”用来形容心理脆弱的人,就像玻璃一样,稍有不顺就会变得粉碎。如今,很多孩子只喜欢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到底是什么催生了这些脆弱的“玻璃心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去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消极思想,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当前很大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生命教育德育教育
每当新闻的头条看到学生跳楼的新闻,心里总是一紧,这一跳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无法想象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后,“失独”家庭的痛苦与绝望。
近年来,学生跳楼事件频频发生。例如:今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一考生因考试迟到15分钟,被监考老师阻止进入考场,于是在宿舍6楼跳楼自杀。广州市海珠区某考生午睡睡过头,错过了下午的数学考试,因此跳楼身亡。 南陵县博文中学一名考生因语文考得不好,被其老师张志强辱骂,该考生跑回宿舍从五楼跳下。16岁的杨某是安庆某中学的高一男生。6月9日19时许,杨某回到安庆市湖滨新村家中后,因受到家长训斥,杨某一气之下,趁家长不注意从5楼跳下。6月22日上午7:20,在合肥市长丰县双墩中学一教学楼五楼,高一(6)班学生小良纵身跃下,当场丧命。这样的事件一件件的充斥着我们的新闻头条,试问学生跳楼的原因,总会找到这样或是那样的理由。或因学业压力,或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感情纠葛,或因同学间纠纷,甚至于仅仅只是因为一次次小小的争吵,就会引发学生跳楼自杀,学生心理素质如此之差让人惊叹,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会成为有着玻璃心的玻璃人。
(一)家庭教育
首先想说的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共性,源于家庭因素。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建立之初,就异常密切紧凑。这大概也是萨提亚为何在国内如此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中国式的家庭通常是“捆绑式”的,呈倒三角或正三角形式排列。要么孩子至上,排在金子塔顶端。要么截然相反,家中长辈至高无上,孩子被排在了最底端。单单少了平等排列。金字塔式的排列想必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背景和世代生存繁衍模式有很大关系。而且在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下,正三角形的形式越来越占主流。孩子处于金字塔的顶端,4-2-1的家庭结构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的竞争性越来越激烈,位于金字塔中间的父母们更是忙于工作与事业,把自己的下一代交到祖父母手里抚养,隔代的教育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祖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受伤,受冷,提前为孩子排除所有危险因素。祖父母也会尽自己所能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论合理与否。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孩子没有自己判断危险与否的能力,没有对于生活上要求的节制。
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五年前,刚刚站上三尺讲台,在我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始终有一个主观思维:为什么不能强制要求、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比如孩子不愿意到学校上课,不愿意做作业,作为父母竟然无法劝说或者强制孩子完成最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更多的家长和我说“我做不到”。五年后,我也是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做不到,学校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也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在育儿上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碰撞,然而这种碰撞只能由我们来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变的不能训斥,不能批评,一直在“我最聪明,我最棒”的喝彩声中长大,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挫折和缺点。在面对问题时会选择逃避,在面对困难时会退缩,在面对重大打击时就变的不堪一击。
(二)学校教育
父母如果说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那么从幼儿园到大学里每一个老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作为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是不可能走入学生心灵的。俗话说:“师爱永恒”,家长们对我们的信任本身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他、教育他,所以,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怀,才能真正地做到真诚地爱学生,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地关爱他时,他才会敞开心扉,融入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中。相信每一个站在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变了味道,老师变成了弱势群体,不要说不能体罚这种高压线的行为,就是批评也要有“艺术性”,分贝也不能过高,否则家长的一通电话,一个微信,老师的饭碗就不保。老师变成了高危群体,学生的一杯开水,一把铁锤都是伤害老师的工具。于是,老师也开始保护自己,教室安装摄像头,使很多问题能“说得清”。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选择沉默以对。以至于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目前对孩子的衡量标准太过功利化。据心理专家苏舟子介绍,很多时候,学校衡量孩子是否成功,标准就是学习成绩。这种“窄化”,让考试成为不少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强,考试总分高;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在运动能力、唱歌,甚至动手干技术活方面却有过人之处。但他们身上这些与中考、高考和分数无关的“闪光点”并不“入流”,无法得到老师的赞赏。即便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同样难以摆脱学习成绩的压力。往往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造成情绪失落,心理失衡等情况。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压力过大,一旦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力达到父母、老师的期望时,就容易走极端。
(三)社会环境
孩子心理脆弱,已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提供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前,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孩子多是多动症之类,情绪问题很少。但到90年代,因情绪问题就诊者已达四分之一,最近几年已接近三分之一。经常有孩子倾诉情绪低落、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念头等。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中,超过20%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孩子在很小的年龄时就学会了发呆,不知道他小小的脑袋里在想什么,也许正因为他们的无忧无虑,没有值得他去努力的东西与方向才导致了现在孩子的“玻璃心”。如不少中学校设立“创新班”选拔一流尖子生,“扎堆”竞争。对成绩平平的孩子来说,能考进一所重点高中,已算幸运和成功;但对这些尖子生们,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一半以上同学进国内外名校,如果自己考不进,就会觉得很失落,更容易心理失衡。孩子心理脆弱正呈低龄化趋势。医治孩子“心病”,父母和老师观念的改变,或许才是治本的“良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成绩;关注孩子的兴趣和专长,而不只是学习;帮孩子正确定位,而非人人都要争一流。或许,只有成人心态平和,孩子才能拥有一颗坚强的心。
要想讓孩子成才,就要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在挫折中磨炼自己,培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现在的孩子都是个“小皇帝”,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处处溺爱,优越的生活也容易使孩子懒惰、意志不坚强,在大人们的这种畸形“呵护”下孩子的心理畸形无意中自然形成。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该碰的钉子要让他碰,该受的苦累要让他受,该动的脑子要让他动。因此挫折教育的课还是要经常上,这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心理教育专家苏舟子说过:要让有着“玻璃心”的孩子强大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独立。家长一定要忍“痛”,给孩子一点空间。所谓不经历风雨洗礼的小树是长成不了苍天大树的,不经历磕碰道路的人生是无法成长、成熟的,家长要多给予孩子们一些空间与鼓励,多些耐心挖掘出他们蕴藏的潜能,相信“玻璃心”一定会成为一颗勇敢的心。
我亲爱的孩子们,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你们有着各自的梦想,请你们怀揣着勇气,面对着挫折,勇敢走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