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6-05-30刘红香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解决策略语文教学

刘红香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得了新的生机。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过程中,存在主次不分角色颠倒、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从“人灌”到“电灌”、以直观图片代替合理想像等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媒体信息少而精的原则;始终坚持打造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深度融合;问题;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得了新的生机。但是,笔者在近两年的听课活动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展示代替师生活动——课堂角色颠倒,教学理念传统

在去年我校的年级研讨课活动中,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老师精心制作了PPT课件,包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课文朗读动画、课文生字动画、分角色朗读动画、大量的欣赏图片。导入新课时,老师让学生看动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说的是书本上的哪篇课文。然后让学生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看动画……在整堂课中,老师只是相当于一个播音员和解说员。而学生则只是扣听众和观众:听故事、听朗读、看动画、看图片。这种教学,过多地依赖媒体,媒体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是不成功的课堂。

(二)“电灌”代替“人灌”——教学方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很多老师觉得通过课件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大容量,才能实现课的高效。其实这也是一个认识误区。在课件中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因为老师把课堂目标定位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势必就会忽略学生的主动学习,会忽略学生的感悟过程,会忽略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如果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就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三)媒体使用求全求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使用多媒体,才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这也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

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电影《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段,学生观看完后,让学生说这跟我们学习的哪篇课文有关。

(2)初读课文。

①大屏幕出示课文,播放课文范读录音。

②学生跟着录音读课文。

③大屏幕布出示易读错的词、句,播放事先录好的音,学生跟着读。

(3)走进课文:

①播放王熙凤的笑声,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文字,让学生齐读。

②出示王熙凤图片,让学生看图读课文相应段落。

③再次播放电影《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段里王熙凤说话的片段。

(4)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5)拓展:欣赏电影《红楼梦》主题曲。

这一堂课,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味地求全、求新,没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没有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直观形象代替学生想象——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在中、低年级的课堂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把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景全部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这样,虽然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但是,因为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想象力却会逐渐枯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要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方面上来。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要始终坚持“两个有利于”

一是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有利于学生的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堂上,要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三)要始终坚持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较多彰显的是现代教学的形式,却不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现代教学的精神。这样会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财时,更要注重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氛围。丰富师生的精神交往,使课堂充满“诗意”和“生命气息”。教师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睿智儒雅的言谈举止等,都将是学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永州市宁远县莲花小学)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解决策略语文教学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