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引导,给学生一把便捷的梯子
2016-05-30张菡
张菡
【摘要】综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课堂教学容量大,任务重,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多一些理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从指导朗读、设计提问、培养情感和训练思维再到读写迁移,都可以巧架梯子,有目的、有计划、有梯度地组织、引导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沿着梯子循序渐进,走入文心,习得方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思考 梯度引导
不久之前,在某教学活动现场,本人有幸聆听到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示范课。课后点评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课要上得清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以充分发展。薛老师的观点我深以为然。综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虽然一直在变革,但依然无法完全改变课堂教学容量大,任务重的现实,既要训练朗读,又要体悟情感,还要发展思维,提炼写作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收效却甚微。诚然,语文阅读教学有其综合性、重复性和解读多元性等特点,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理应多些理性,少些盲目与随意。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设计提问、指导朗读、培养情感和训练思维再到读写迁移,都可以巧架梯子,有目的、有计划、有梯度地组织、引导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沿着“梯子”循序渐进,走入文心,习得方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提问有梯度。
问题的预构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而现状是,课堂上教师满堂问,问题琐碎,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或指向不明,甚或简单到学生觉得没有回答的必要而懒得搭理老师。一堂课下来,老师问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这就像喂养婴儿,婴儿牙齿萌出后,食物切磨得太碎反而不利于孩子锻炼牙齿的咀嚼功能,使孩子失去胃口。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不宜把课文分析得过细,问题问得太碎。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突破重难点服务,设计问题要有梯度。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的机敏、勇敢?教师带领全体学生梳理出四个问题:1、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圈画有关语句,并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悟她的机智与勇敢。3、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4、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问题指向明确,层层递进,将学生一步步带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指导有梯度。
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说,阅读教学有着多重任务,但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读。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的训练。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和机械的练习,以及用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拓展活动挤占读书的时间,代替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让学生要在读中产生感受,有了感受,也可以通过“读”来表达感受。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允许全文训练朗读,指导朗读必须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句段(包括字词)精讲多读,并把理解重点句段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情的中心句更要让学生多读。有梯度的朗读指导可以起到“以读代讲”“读中自悟”的作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为了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体会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本人设计了以下有梯度的朗读指导:
师:看洪水肆虐,大堤眼看就要保不住了,战士们是怎么做的?
生: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好,前两排的子弟兵们(指学生),请你们站起来,手挽手筑起人墙。,让我们一起来抵挡洪水。
学生读。(出示课件: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洪水更猛了,这样的人墙够坚固吗?后面的战士们,加入到抗洪的队伍中来吧!
后两排学生加入朗读行列,读: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向洪水宣战!
全班齐声朗读。
师:战士们,你们的身躯难道是铁打的吗?
生:不,我们也是血肉之躯。
生:但是我们却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
巧妙的梯度朗读设计,学生由少到多,气势由弱到强,感情也由浅到深,最终达到高潮,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自然体悟到了子弟兵的英勇无畏。
三、训练思维、培养情感有梯度。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师在教学之初,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设计合理,又有梯度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达到双赢。如苏教版四年级上《九色鹿》一课,故事家喻户晓,教师摒弃了繁琐的逐段讲解,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在改编、表演的过程中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学生完成了由“读——悟——改编课本剧——表演”的爬梯过程,朗读水平、语言水平得到扎实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好的梯度设计,可以让阅读课层次明晰,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学有所获。
有时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显现出梯度教学的优势。一位教师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夕阳真美》一课开头设计颇有“梯度”,由复习词语导入课文学习: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西斜 余晖 壮丽
下沉 云朵 染红
落山 霞光 灿烂
师:横着读,边读边想:你从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行都是第2自然段的词语,夕阳西斜,余晖很美,景色壮丽。第二行都是第3自然段的词语,太阳下沉,云朵被染成了各种颜色。第三行都是第4自然段的词语,太阳落山,留下了灿烂的霞光。
师:同学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能发现词语间的联系,真不简单。竖着读一读,你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生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竖着看,这些词语写出了太阳落山的顺序:太阳先是西斜,再下沉,最后落山。
师:你发现了夕阳落山时的顺序,这正是课文描写的顺序。
教师借助一组词语,巧妙地将学生由复习词语引领到初步了解课文段落大意再到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层层深入,不落痕迹。
四、 读写迁移有梯度。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师要努力将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和练笔训练点尽可能地糅合在一起,变知为行,学以致用,发展语言。一次公开课,教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其中有一项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执教者只引导学生回顾菜市场里的热闹情景后就直接让学生动笔写。教师以偏概全,指导没有层次,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作文都是围绕“菜市场里真热闹”来写,偏离了中心句。教师只好尴尬收场。
另一位教师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指导,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教师发现,该册书的《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和《东方之珠》的第5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种写作方法也是在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第14课的《东方之珠》提到第5课《北大荒的秋天》之后学习,因为刚刚在第5课教学中认识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所以在教学第14课第5自然段时,学生很自然就看出了本段也是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教师将两课相关段落加以对比,水到渠成总结出“总分法”的写作特点,此时完成课后习题。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几方面具体表现街上的热闹,教师先指导学生回忆休假日时,街上的人、车、商贩怎么样?商店、菜市场、酒楼里怎么样?给学生几个点,让学生说具体,落笔成文的成功率就明显增加,学生写出的片段基本都能围绕中心句从不同场景表现“热闹”,其中不乏中心明确、有点有面的佳作。事实证明,给学生一把有用的梯子,他们就能一步步顺着引领登堂入室,领略语文百花园的美丽。
包罗万象、任务繁重的阅读课堂需要理性光辉的烛照,恰当的梯度设计有助于阅读课堂线索明晰,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沿着“梯子”登堂入室,走进文学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