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2016-05-30刘钰馨莫羡忠朱永飞于淑娟杨芳李建鸣庞锦英梁春群李媛媛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刘钰馨 莫羡忠 朱永飞 于淑娟 杨芳 李建鸣 庞锦英 梁春群 李媛媛

【摘 要】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文章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有效的实习基地、科研等合作,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B324-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6)09-0115-03

李克强总理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变的工作目标。教育部最新发布了工作意见引导部分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科高校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1]。如何顺利完成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高校的培养体系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很多高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也由于一直从事理论研究,自身缺乏实践操作方面的锻炼与提升。因此,高校应当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2]。

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广西师范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8届共293人,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特色及广西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广西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要基地之一,并于2011年获批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4年获批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随着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一期工程1 000万t/年炼油工程在钦州的正式竣工投产及北海的中石化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项目的开工建设,石油化工产业链后续项目——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工程将陆续开工建设;广西拥有丰富的天然植物纤维、木薯淀粉、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资源,以此为原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新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满足石油化工聚合物工程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区内外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结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广西师范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2015年校级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项目立项,因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修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分别从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为88.5学分,占52.1%,选修课为42学分,占24.6%,实践教学为39.5学分,占23.3%(见表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见表2,增加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种类、学分和学时,实践创新课程种类增加了3门,学分增加了7%。其中,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化工原理实验、高分子实验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认识实习、模具设计与加工实习、高分子材料加工设计性实验与性能测试、毕业实习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创业讲座、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实训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高分子材料工厂设计及管理让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工厂的建立、生产组织和实施有一定了解,为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专业选修课设置橡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模具机械、涂料与胶贴剂五大模块,可根据企业或社会需求,指导学生选学相应模块课程,学生也可根据学习兴趣进行选择,能培养出方向明确的高分子材料人才[3]。

3 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高分子专业实践教学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构成[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校内建有完善的实习基地,包括高分子化学与合成工艺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物理与表征实验室,学生可进行注塑、中空成型、挤出管材、压制、吹塑薄膜、密炼等制品加工、结構与性能检测,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大二、大三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学院目前正在建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已经建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及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校中厂”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创造条件。此外,学院还在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广西佳利工贸有限公司、南宁丰大塑料有限公司等生产实习基地。

学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或专业技能的课程,例如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课程,主要通过实验和操作进行考核;对于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课程,例如高分子材料加工设计性实验与性能测试课程,可通过撰写学术小论文、设计相应的实验或实践进行考核;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5],例如高分子材料工厂设计及管理課程、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可以通过相应的研究、设计、实践活动来考核。

4 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依托“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及实训基地训练,广西师范学院与广西佳利工贸有限公司、南宁丰大塑料有限公司、广西雄塑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国凯铝材有限公司、南宁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南宁银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掌握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品的工艺路线、生产设备、技术管理等知识,为学生毕业后进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5]。聘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报告、指导学生实践等形式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实践生产过程或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完成毕业设计,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向本专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3]。为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共建的积极性,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例如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让等,使企业从共建中得到实惠,使高校和企业在共建中实现双赢[6]。

5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过去由于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认识不足,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双师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缺乏实践锻炼、“双师型”教师培育渠道不畅、兼职教师稳定性差。因此,通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校外指导教师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本专业与实践基地合作的比例达到50%。引进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每年选派3~4名教师利用暑假、课余时间到区内著名企业进行践习、调研、兼职锻炼;每年选派1名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专业论坛;每年从企业聘请3名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进行授课、讲座。

6 结语

高分子材料工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因此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课程体系的修订,建立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有效的实习基地、科研等合作,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宇艳,于海洋,龙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11(11):102-106.

[2]庄志军,苏显春.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9(2):38-40.

[3]张涛,翟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10):115-117.

[4]陆仁强,张贤才.理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5):87-91.

[5]刘钰馨,莫羡忠,庞锦英,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6):117-118.

[6]孙婧,刘宏波,丛晓红,等.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69-170.

[7]聂祥飞,王海宝,胡定平.地方高校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重庆高教,2011,24(1):4-5.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