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D双面性与组织学习、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016-05-30李怡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组织学习协同创新

摘 要:本文从R&D双面性特点出发,着力探讨R&D活动与吸收能力、企业组织内外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因素影响下的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力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理清研发活动能够促进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脉络,并指出了未来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研发活动 组织学习 协同创新

一、引言

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剧创新的时间和成本压力,日渐复杂的新技术大幅提高了研发成本,信息的快速流动增加了研发的外部性,仅靠因此企业需要将眼界拓展到外部环境中,培养企业吸收消化外界有效知识的能力,激发企业内部显、隐性知识的更新与转化应用,提高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效应,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本文从R&D双面性特点出发,着力探讨R&D活动与吸收能力、企业组织内、外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因素影响下的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力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理清研发活动能够促进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脉络,并指出了未来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回顾

1.R&D双面性与吸收能力。技术研发活动的主要产品是信息或知识,而信息或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如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技术研发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即技术溢出效应。技术的溢出效应一定条件下可以鼓励研发。Cohen 和Levinthal(1990)基于研发具有溢出效应认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创新的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企业吸收能力。他们通过分析研发投入与吸收能力的关系,认为企业吸收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即吸收能力是研发投入的副产品。企业前期高水平的研发活动可以积累更多的吸收能力,可以更好的利用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途径获得的各种新知识,就会有更大的创新倾向,即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Veugelers(1997)进一步解释了研发投入增强吸收能力的途径,研究表明要使企业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中整体受益,可以通过增加研发强度来提高创新知识的累积总量,增强组织的先验知识基础。Vinding (2000)的研究中也认为研发投入与吸收能力的关系是双重的,吸收能力影响研发投入的方向和强度,而研发投入越多,获得外部知识的效率也越高。内部研发活动是通过购买或契约方式所获得外部知识的一个重要补充,R&D投入力度的增强,可以改善企业进行科技研究的硬件、软件设施,加强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能力,提升企业创新的水平和能力;攫取外部技术是内部研发投入的一个动因,尤其当企业具有较高吸收能力时,会更强化内部研发投入。研究理论表明,研发(R&D)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整合、利用内部资源,产生新知识,新信息,继而产出新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提升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按照企业内部特有组织文化、价值观以及沟通机制,有效吸收外部资源,促进企业内部显、隐性知识的进化与扩充,提升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企业在R&D双面性特点下的组织学习运作如图1所示:

2.吸收能力与组织学习。随着产业组织理论、资源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焦点由先前单一的内部研发创新转移到了开放式环境下的组织学习。一般而言, 组织学习可包括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 所谓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活动, 而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组织内部学习和组织间学习与组织二元式创新(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具有对应关系。利用式学习主要针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利用,探索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企业外部新知识和资源,探索式学习包括识别外部知识、同化外部知识两方面,是知识获取的过程。(1)吸收能力與组织内学习。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是由Argyris 和Schon(1978)提出的四阶段模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由陈国权(2002)的“6P-1B”模型可知企业从组织外部吸收的知识(与外界环境间知识的相互交流)可以扩充、丰富内部企业知识库存量,继而与发明、发现、选择、执行、推广和反馈等六步骤相互作用,作用于企业隐性知识的形成,促进组织内部学习能力的提高。P.N.Figueiredo(2002)和Yung-Lung Lai(2012)等人认为企业有效提升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扩散、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进程,可加快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速度,进而提升且有的吸收能力。(2)吸收能力与组织间学习。关于组织间学习的研究早就指出,当企业拥有与他们探求的知识相似的能力基础时,获取外部知识的效果就越显著。一般企业的吸收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即使在相同的环境变化下,不同组织在吸收外部知识方面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企业目前的吸收能力是由前期营销活动、研究开发活动及其他活动所积累的先验知识基础决定的。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外部知识能否被获取并整合融入企业核心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企业直接从外部获取知识,同时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对企业获取其他企业的溢出知识有利。企业所具备的吸收能力越强,他吸收转换外来新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从组织间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收益就越大。

3.企业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1)组织内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组织学习应该是一种指导公司资源转换活动的“超能力”或“超技巧”,是保持公司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Argyris 和Schon(1978)认为在相同的组织条件下,组织学习在未来可使组织增加创新的能力。Stata(1989)发现组织学习能够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进而引导创新,随即成为组织中可以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Glynn(1966)认为组织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创新的初始阶段,也会影响到创新的后期执行阶段。组织学习能力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2)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被学习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性强调了企业吸收能力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吸收能力影响技术转移的程度,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Chen(2004)曾经通过对137个技术联盟的调查,实证研究了技术转移绩效对企业吸收能力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另外韦影(2005)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以往学者们对研发投入、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大体可归纳如下:企业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投入,作用于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互为补充、协调的企业组织内部学习和组织间学习能力,继而在企业运营、财务、产品质量、竞争力、项目等方面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其中,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可以分为创新过程绩效和创新产出绩效两大部分,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创新产出绩效主要是从R&D绩效得到反映。直接的创新绩效主要包括运营绩效(各周转率指标)、财务绩效(营业利润等指标);间接的创新绩效还包括产品质量、竞争力、项目绩效等方面。其作用路线图如图2所示:

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中,大多数学者关注上述模型的后半段,即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如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与企业双元创新(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间的关系,二元式创新对企业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较少有对前半段研发投入与吸收能力对组织学习的影响研究。本研究成果将现有研究关系模型向前延伸,说明了吸收能力作为研发投入的作用点,通过企业组织学习(内、外)这一中间调节变量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的机理脉络,理论意义上为下一步进行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实践意义上,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企业管理者制定本公司诸如内部研发、合作研发等创新发展战略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新才,白丽飞. 溢出效应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v.41;No.18305:88-93.

[2]Cohen and Levinthal (1989),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ume 99, September pg. 569-596.

[3]Argyris C, Sch?n D 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J].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1978, 10(77/78):págs. 345-350.

[4]陳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与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4):86-94.

[5]韦影. 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李怡(1993-),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组织学习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能力”关系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组织学习、国家高新区创新与园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
家族导向、创业导向与家族企业成长
顾客参与对KIBS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