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遵循切实履行高校职能
2016-05-30尚绪芝隋云龙林美慧
尚绪芝 隋云龙 林美慧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非常重视德育教育的民族。《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立德树人因此成为历代教育家和教育界共同遵循的理念。一直以来,高等学校都将对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职能。此外,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是当今高校尤为突出的重要职能。但在这些职能之上,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切实履行这三项职能的基本遵循,唯有如此,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这三项职能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不辜负历史和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本遵循。
高等学校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我国目前高校的种类多样,按照办学层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按照管理部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各部门管理的高校和省一级教育部门管理的高校以及各行业管理的高校;按照办学体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按照办学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普通高校。不同的高校,它们的职能侧重点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高校的三大职能。
1.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设立的初衷,也是其首要职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来,高校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人才,这些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并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时至今日,人才培养不仅仅成为高校自我认同的重要目标,更成为高校外部认同的重要指标。因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自觉或不自觉追求的存在价值。在当下,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知识化,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样一个多变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科学和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与这种时代特征相伴的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倾向愈益增强,这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当下高校发展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成为一个高校较其他高校是否更具优势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各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凸显了高校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职能。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现代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职能。科学研究背后的助推力是对科技创新的渴求,这种渴求以更好地改变人类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同时代,对高校科学研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更大的担当,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创新和创造性应用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因此有人认为,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有可能成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二是高校在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方面比其他机构有着先天的优势,简言之,无论是在软实力——人力、智力层面,还是硬实力——技术、设备层面,高校都站在科技前沿,掌握着最为先进的“软硬资源”。实际上,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也确实是走在前列,以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诺贝尔奖为例,20世纪40到80年代,70%的诺贝尔奖成果是在一流高校中产生的。
3.服务社会。任何一个人才或是一项技术都理应是造福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归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心,高等学校应当以其优质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社会提供高水准的服务,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进一步成为整个社会的服务中心。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使以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为首的一大批高等学校从传统的束缚下解脱出来,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服务,开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融合的先河。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持续性的人才输出、智力输出和技术成果输出,将高校储备的无形知识资源直接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进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務社会,高校的这三项职能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可以实现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也最能够彰显出高校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在社会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立德树人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更能发挥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都要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
1.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关系。高等学校通过组织教育活动培养人、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以及形成人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能力,从而去作用于社会,使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造福社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如何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而不是读书的机器,是当代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是高校全面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
2.科学研究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在科学研究的突破和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高校也成为知识创新中心。上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的各国高科技园区,将高层次大学发展高科技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以及英国剑桥科学园、我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高校的立德树人的任务愈发艰巨。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应运而生诸多负面影响,人们在感受到方便的同时,也寻求便捷的极致,各种科研抄袭层出不穷,各种高科技犯罪也屡有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技术对科学研究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秉承良知做好科学研究,成为每个研究者应当审慎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育人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3.社会服务与立德树人的关系。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高校以实现教育服务社会为出发点,有计划地向社會提供具有学术性的服务的职能。这种职能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拓展新的知识、技术空间,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完美对接。高校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必然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服务社会的职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反向作用于自身,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学校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引导,最终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为害社会。如何让知识发挥正确的价值指引,如何让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良性转化,需要的就是道德教育。高校认真遵循立德树人理念,对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论述为高校及高校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更需要行动。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德育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引导当代大学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社会阅历决定的。当今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任何时代都不同,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古人提出“因材施教”,演变到如今,“教”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应将素质的培养作为“教”的重点内容之一,将单纯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模式,在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素质能力,并注重引导创新意识,发掘创新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是当前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多环节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贯彻德育的理念。在教学中,要深入开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弘扬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学生摒弃腐朽以及落后愚昧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管理中,体现管理育人的理念,将管理、育人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感知制度的魅力,形成遵守制度的习惯;在服务中,贯彻服务育人的理念,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感知道德的力量,体会正能量对人的积极影响。
2.在科学研究中遵循责任理念。科学研究职能作为人才培养职能的上位职能,是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升华。高校在现实社会以及知识本身的推动下,为整个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高校在履行科学研究职能时遵循立德树人理念是秉承对社会的责任。科学研究是决定社会进步或倒退的“前沿阵地”,同时,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工作者如果不秉承造福于人的理念,科学研究就极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强大武器。因此,高校应在科学研究中贯彻责任理念,并将责任理念渗透到科研动力、科研态度、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中,积极指引学生拥有造福于人的气魄胸襟。当然,高校科研教师也应为人师表,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做好学生的榜样。
3.在服务社会中培养担当意识。高校应当承担引领社会的历史使命。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后,一批“赠地学院”的建立,开始将服务社会这一职能赋予高等学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服务内涵已得到极大的丰富。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应用知识去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的目的。立德树人理念在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引领学生关注国际社会问题,关心国家政治经济,认清我国国情,认识当前社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积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社会发展责任的意识。在教书育人中,教师应当秉承服务社会理念,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寻求自身定位;学生在学习中,也要牢记服务社会的使命,用知识武装头脑,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高校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更需要高校在履行这三项职能时,以立德树人为基本遵循,将德育教育贯穿高校教育的始终,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理念,更是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