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05-30寇嘉荣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具体落实举措,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组织召开全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市委党校副校长徐中作专题辅导,河西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寇嘉荣、红桥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万生、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研究员王保彦、哲学部副主任万希平先后发言,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庆松作总结讲话,现将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通篇是一个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的纲领性讲话,并将其贯穿讲话始终,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坚持的要求中,首先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精神,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讲话与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
1.以信仰为基石,高扬旗帜,固本强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六个字:身教、言传和引领。
一是身教,即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党校教师要坚信马克思主义。要时刻牢记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是言传,即要引导学员坚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教育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对于学员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广大教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守护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
三是引领,即要让广大党员坚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党校要认识并发挥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近代以来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武器。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党校要努力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2.以笃学为基础,把握精髓,知行合一。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回到马克思。就是要真实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原貌,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剔除那些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掌握真谛,并学会融会贯通。
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运用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贵在运用,要知行合一,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三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发展马克思。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使之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3.以创新为根本,立足实际,党校姓党。一是主业主课强初心。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校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讲党的性质、宗旨、传统和作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打造影响学员一辈子的“红色学府”。这是党校的主业主课,也是党校的“初心”。
二是科研咨政有作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研究解决新常态下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校要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这一智库,既要能在重要节点、重大工作中提供前沿、权威、高端的理论支撑;又要能对接区域发展目标,为领导决策建言献策;同时还要能突出党校特色,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真正使党校达到“理论研究资源库”“市情区情资源庫”和“党校成果资源库”“三库合一”,建设以有为促有位的党校智库。
三是干事创业勇创新。党校在干事创业中既要重视创造又要善于总结,要能提取实践创新的经验,再以经验指导更深层次的实践。刚刚在我校揭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天津中心”,便是党校实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它为党校教师学科建设和科研咨政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搭建了学习平台,为大家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提供了机遇。
1.“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贯穿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一条永恒不变的主线。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到如今举世瞩目的一艘巨轮,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5年的光辉历程。“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的赤子深情。
2.“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政党执政规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根基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告诫全党要防范失根危机。苏联共产党从1917年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到1991年丧失政权,执政时间长达74年。苏共执政的74年就是其执政根基逐渐动摇坍塌的74年。古今中外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切不可沉湎于“打天下就能坐天下”的陈旧观念。今天我们谈共产党的执政根基问题,绝非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研究共产党执政根基,从理论层面上看,有助于共产党深化认识执政规律,有助于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解;从实践层面上看,有助于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3.“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始终保持赶考心态,应对风险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的必然要求。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弘扬赶考精神,交出让历史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就必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对于这一点,红桥区党员干部在西于庄危陋房屋征收改造工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作为2014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的“头号工程”,启动推进这项工程可以说是当时红桥区“第一难”的工作,遇到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稍有差池将会影响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巨大挑战,红桥区党员干部把危陋房屋征收改造工程作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课堂和有效载体,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高水平、高效率、高标准地打了一场危陋房屋征收改造攻坚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只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胜利前进。考验仍在继续,考试仍在进行。在讲话的收尾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地号召全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95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作为一名区县党校常务副校长,我将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到党校的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中,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中,让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进课堂、进科研、进决策,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在我区、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很受鼓舞,也感触良多。作为学习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从事党的建设研究和讲授的共产党员,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人,更增加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两处提到“自我革命”,一是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二是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提到自我革命。在2015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他强调,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这是我目前研究的关注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不忘初心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总遵循。革命理想大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那么,我们是为什么出发的?我们党的一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也就是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所做的具体努力。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求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多人没有明确的认识。最多的回答是按需分配。那么,按需分配是为什么?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为什么?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共产主义才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经受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承担者;把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克服资本主义弊病、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并从理论上说清了无产阶级受压迫的根源,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治组织,是无产阶级进行争取自身解放的革命斗争的先锋队和领导核心。先进性纯洁性是其本质属性。这种先进性首先来源于指导思想的先进和奋斗目标的远大。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引和武装,我们党才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正是由于共产主义目标的远大,我们才能保持政治定力,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
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有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就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取得执政地位后,随着世界形势、国内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阶级状况的发展变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是要主动自觉维护和保持的,要不断地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直面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祛病疗伤,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自我革命体现着主体性、革命性和使命感。只有具备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我们才能强化自我监督,对自身的问题时刻保持警醒,以足够的政治智慧剖析问题的实质,制定和落实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把严的要求贯彻执政全过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管党的作风,严格选拔培养干部,严厉打击腐败,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不忘初心,自我革命,有所担当。回顾光辉的奋斗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不忘初心,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为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党的威信和凝聚力持续攀升,社会基础日益巩固。从党校来说,在新的校委班子的领导下,不仅校区旧貌换新颜,而且老师们也已经从要求改善待遇上升到追求更大发展的阶段。作为普通党员和老师,一定要在这个党、国家、民族和单位发展新的奋进节点上,在这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铭记烈士们的遗愿,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摒弃犹豫、观望、懈怠、软弱,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真正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务实苦干,努力提高科研、教学和咨询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方案更具吸引力,为把我校建设为一流的“红色学府”奉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特别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谈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提及文化自信,并在前不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正在彰显出时代特征与现实担当。
1.文化自信何以重要?首先,一个国家民族坚强的思想保证需要文化自信的夯实。当前,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与个别党员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以及全球争夺资源、货币战争、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领土争端、反腐败斗争、网络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等“八大斗争”。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夯实强大的思想基础亟需文化自信作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次,一个民族国家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历经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如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精神等,这些精神力量汇集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力量依靠。
再次,一个民族国家丰厚的道德滋养需要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建设,但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等现象,与此同时,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正在潜移默化地消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架构,对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把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健康运转社会系统、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
最后,一个国家民族有力的文化条件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建设水平和世界影响力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分量相比还不相称,需要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自信态度。对于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要做到 “自知之明”,对于本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优势和缺陷以及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心中有数”。
2.文化自信如何形成?消除文化自卑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文化与文明的态度上。从今天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借助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中预先占领了有利位置,因此在话语权上推行独霸天下的“文化霸权”政策,以期达到新的控制世界的目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在政治、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因此在文化领域争夺话语权问题上就显得不自信。其实,在今天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不同”与“多元”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国家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善于扬长避短,敢于面对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挑战,这是走出文化自卑心理的第一步,也是文化自信的开始。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主选择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动力支撑点。自主选择文化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上显示出独立完整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一方面取决于我们自身强大的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也取决于世界不同文化能否按照“共荣利益”的和谐思维创建一种非冲突性的“文化共生”的利益价值原则。因此,文化自信既不是文化自恋,也不是文化强权,而是各个民族国家在其文化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珍惜、坚守本民族国家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发扬光大本民族国家文化的强大力量。
3.文化强国如何实现?首先,以创新理念引领和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以创新理念武装头脑。无论是作为吹响时代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文艺工作者,还是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范式,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工作者,都必须把创新作为理论发展、文艺出新的理论先导,从而真正生产出反映时代精神精华、代表时代前进步伐、满足时代人民需要的中国话语体系、思想、理论。
其次,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文化生产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是发展动力的源泉,在深化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领域改革中,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以符合时代发展创新的需要。这就要求党中央在充分发挥理论工作者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时代责任时,创造一个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文化领域营造一个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最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自信。在国际外交中,一方面,我们要以积极心态吸收借鉴世界他者的优秀文化与文明成果,以此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另一方面,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聽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真实实现以中华文化魅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家整体实力,最终实现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整个国家安全。这两方面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