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生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异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6-05-29王爱民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期
关键词:男孩子特质心理健康

王爱民

(金昌市金川区总校第五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0)

当今社会,人们都很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在想方设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发现和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希望能通过青春期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使身心协调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青春期教育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兼有的,存在地域差异、环境差异甚至人文差异。因此,作为西北一个偏远的小城,我们需要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的、可靠的基础资料,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对我校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但是在调查结果中却出现了一个异象: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远多于女生”。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差的结论截然相反。[2]是不是我们所用的测试量表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呢?于是我们查阅了使用相同测试量表的调查资料,发现结果仍然是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差。[3]因而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异象的数据分析与说明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且在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焦虑和强迫症状等方面的问题检出率和均分都与女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总体情况来看,男生任一因子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女生高。具体表现:轻度心理问题高出4.18%、中度和重度心理问题合计高出3.53%,差异较大。再通过更详细的十项单个因子的比较(参见表1)发现,各单个因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中有9项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分别在0.20%—5.29%之间;单个因子的均分中有7项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在0.02—0.09之间;总均分上问题检出率和均分都是男生高于女生,分别高出2.64%和0.02。从各单个因子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轻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9项男生高于女生;中度心理问题有9项男生高于女生;重度心理问题有5项男生高于女生。几乎是全方位的男生高于女生,而且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和总均分上都存在加大差异。由此可见,我校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和适应不良三项上的差异更明显,说明我校男生比女生更不适应与学习相关的生活,缺乏合适的应对策略,更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而女生只有抑郁一项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单个因子的均分只有人际关系和抑郁两项高于男生;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综合来看,也只是表现在抑郁症状上。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并由此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焦虑问题。

二、“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成因分析

按常理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其生理变化也要比男生剧烈因而比男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虽然她们较男生更细心,但也容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暗示,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如男生放得开。所以通常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看到自己不如别人时,更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4]在我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这一点。但我校检测出的结果却是除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个因子外,其余的全部是男生高于女生,无论是问题检出率还是均分。这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截然相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后,首先我们认为这一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其次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我校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和学生从事的学习活动的要求有密切关系,也就是现存的初中学习模式和学校、家庭对初中生的管理方式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学校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活动过分强调精细化,导致了男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不适应。现在各个学校学习活动的精细化已经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为了追求好成绩,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学生不能在学习上犯任何错误,必须追求精细化,将精细贯彻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上课、作业到考试,从回答问题、书写格式到考试规范。尤其是面对考试,即便是考了145分,还要强迫思考剩余的5分究竟是在哪里犯了错误,今后该如何避免,这几乎是所有教师、家长和“优秀学生”的普遍思维和要求。“考场上检查时间多于答题时间”“考试不是比谁学得好,而是比谁少犯错误”“作业必须反复检查”“细节决定成败”等现象就习以为常,甚至成为真理被广泛接受。当然这些确实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理想的成绩,但从心理发育角度来讲,男孩和女孩是有差异的,女生秉性细腻,更容易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而具有粗犷、不注重细节等特质的男性就不如女生适应得那么好了。往往在学习活动中会遭受到更多的打压和挫折。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为了能避免更多的打击,男生们必须压抑自己,去学着模仿或顺从,但过于在乎细节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削弱男性特质,甚至与之发生冲突。如果男生们再没有合适的应对策略或其他宣泄男性荷尔蒙的途径的话,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习活动,尤其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男生出现更多的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焦虑问题、情绪问题和强迫症状等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学校和家庭女性化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也严重影响男生心理的健康发育。调查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对我校学生的外部生活环境进行了一些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我校初一至初三的班主任的男女比例是3:5,任课教师的男女比例是28:41。可见我校明显是“女性教育者”占优势地位,甚至有些班级除了体育教师外,没有男性教师。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细致、严谨、循规蹈矩、隐忍、稳定等成为主流,而粗放、冒险、寻求突破、勇于探索等就不可能成为主导。因此在学校这个生活环境中,彰显男性特质的机会常常是被压抑的,而女性特质是主流,成为青春期孩子塑造自我的主要参照和依据。这无疑为想成为男子汉的男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要在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做艰难的抉择——是顺从教师的要求而发展呢?还是寻求独特的自我呢?此外,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在校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调查中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五人是非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教育和管理中,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生怕出意外和受到伤害,对子女的管理也都是谨小慎微的,允许孩子从事的活动都是温和、可监控、避免冒险成分的。因此在家庭中男性冒险、好动、不注重细节、豪爽、敢于探索等特质也是不被提倡的,或者说没有机会去锻炼和形成。这对男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而且现代家庭结构中母亲担当了更多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父亲的角色在淡化,影响在变小。没有父亲的榜样力量,没有父亲的引导和鼓励,男生怎么才能成长为男人呢?这所有的一切对一个男性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青春期初期的男生们会产生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其性心理的发展极其不利。从开家长会时班级里几乎清一色的女性可见一斑,男性的魅力在大多数家庭中没有得到有力的张扬。因此在女性教育占主导的教育和管理环境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男生心理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得比女生更加脆弱,尤其在青春期的早期更为突出。更有甚者部分男生选择了女性化人格倾向,以适应外部生存环境,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表1 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检出率和均分比较表

第三,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观念、意识和手段方式都在有意和无意地扼杀男性的特质,不给男生展示男性特质的空间和机会。现在各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从校规到班规,从行为习惯到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有违规行为,从学生本身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会受影响,所以我们的管理底线是不能犯错误。言外之意就是对未知领域只能选择不作为。而男生首当其冲成为被重点管理和约束的对象。尤其是男性特质明显的孩子成为最大受害者,他们必须要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冲动。还有学校对优秀生的要求往往是学习成绩好、循规蹈矩、注重礼仪、温文尔雅、不犯错误、听话等中性或偏女性化的标准。男生往往不易实现。其结果不是被否定、被批评,就是改变自己向那个标准靠拢。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初中阶段为什么从那些学习特别优秀的男生身上总也看不到男子汉气概。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初中学生周围的管理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不利于男性心理发展的因素,男性中的冒险、好动、不注重细节、豪爽、敢于探索等特质往往会被压制和批判。青春期积累起来的男性荷尔蒙需要寻找突破口去释放,在学校和家庭中一旦选择错误必然会遭受更大的打击,于是很多男生在学校和家里选择了压抑,而在失去监控的环境里选择了肆无忌惮的放纵。其实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而现在的学校和家庭管理是不允许犯错误的。当学生犯了错误后,学校和家庭在管理时的观念和方式也是男女有别的。女生的柔弱顺从的天性帮助她们,即便犯了错误,得到的更多是批评与教育、宽恕与谅解、疏导与帮助。而男生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本身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更强的承受力,除了更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之外,通常会伴随着惩罚,而且不会被疏导和帮助;被宽容和被呵护似乎是懦弱的代名词,不适用于男生,男生必须选择坚强,自己去承受。其实我们知道,男生比女生进入青春期要晚一到两年,初中的男生并不比女生坚强多少,尤其是初一的男生,有一些甚至比女生还要脆弱。男性的优势可能要在初三或高一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处在这种年龄阶段的男生会出现无所适从、迷茫、困惑、苦恼、自责、敌对等心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这一现象是不正常的,必须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关注,用心调整对男孩子的教养方式和管理理念,更加关注男性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到男女有别,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坏是一时的事,成长却是一辈子的事。

三、“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女生”异象的应对策略

这种现象是不是普遍存在?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从现有范围内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可以初步认定,它是不利于男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尤其是初中阶段。因此应当引起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并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应对,防止男性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积累心理问题。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其破坏力要远大于女生。因此,对所有相关责任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真切地意识到男生也正在进行着青春期的各种变化,虽然其生理变化不如女生剧烈,但心理变化却不比女生少或弱,而且承受的压力和责任远比女生多。因此男生也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去应对各种青春期的变化,同样也需要属于自己成长和变化的空间和机会。作为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者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忽略了他们的男儿本色。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甚至需要我们有意识创造一些机会,让男生多承担一些责任,多体验一些艰辛,多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比如在学校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男生多承担一些班级管理的工作,为教师或其他学生多干一些分外的事情,在班级劳动中多干一些苦活、累活、脏活等。培养孩子的男性特质,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家庭教育中对男孩子切忌娇生惯养,事事代办;相反要及早教孩子自立自强,主动担当。有一篇文章叫《父与子,在路上》,描述了这样一位父亲:他认为12—18岁是孩子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希望能为儿子做点什么。于是,在儿子14岁时就带他骑自行车,历时22天到达西藏;在孩子15岁时,与儿子各背负30多公斤的装备徒步尼泊尔;在孩子16岁时,又与儿子共同攀登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5]尽管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不一定要模仿,但对男孩子的教育意识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有男性孩子的家庭学习和借鉴的。当然在磨炼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必不可少。

二是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做到男女平等,又要做到男女有别。所谓男女平等就是男生和女生一样都需要关怀和呵护,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也要像对女生一样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所谓男女有别是因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犯错,更需要在错误中成长。所以在教育和管理中,对待男生要比对待女生更讲究些策略;要给男生改错的机会更要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因为男生恰恰是在一次次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学会成熟与承担责任的。因此无论是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家庭教育中,应该给男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去变化。作为教师和父母应该对男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恒心;应当鼓励男孩子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直面自己的优缺点,勇敢地承担责任。就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曾派一名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去校外取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并成功教育和感化该生的教育事例一样,我们应该本着尊重、信任、赏识、宽容的心态等待和陪伴男孩子从错误中成长和变化。

三是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更多地承担起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来,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因为在青春期青少年要完成人格的重塑过程。而塑造男性的人格特质,父亲就是最好的榜样。处在青春期的男孩迫切地需要从父亲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人格上的精神支柱,从而渡过人格成长的危机,继而追随并效仿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一个男孩子需要崇拜和尊敬自己的父亲,这样可以让他生活得更健康、更有安全感和更有目标。而作为母亲,明确地表示父亲是孩子可以崇拜的对象,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塑造男孩子性格的方式。男孩子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如果一个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甚至会产生女性化倾向。总而言之,作为父亲,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以身作则,为男孩做出人生的榜样,并在潜移默化间,将责任、勇敢、担当、坚毅、孝顺、正直等男子汉的气概传输给自己的孩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把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致使有一些男孩子以为,越不守规矩、越有不良行为和习惯,越能体现男性特质;甚至把撒谎、逃避、摸奸耍滑、不负责任当作聪明、有头脑等。因此,父亲们在担当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时,务必要端正自己,传递正能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四是学校可以考虑一下男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比例协调问题,适当增加男性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比如在分班时考虑男女教师的搭配;当学校缺少男性教师时,多招收一些男性志愿者加入教师队伍等。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组织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同时要有远见和胆识,真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担起一份责任。▲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14-16.

[3][4]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5]青衣佐刀.父与子,在路上[J].读者,2015(16):26-27.

猜你喜欢

男孩子特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你好,男孩子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请珍爱我们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