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与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

2016-05-28张凤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

【摘 要】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还取决于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从“嵌入”理论视角看,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文化教育模式和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社会结构;相互嵌入式;新型民族关系

【作 者】张凤娟,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2 - 0042 - 005

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间交流融合,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必须要充分了解民族地区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制定相关民族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建立民族互嵌型社区”,以“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来创新和丰富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嵌入”理论及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一)“嵌入”理论适于分析我国民族关系状况

“嵌入”一词,原本指一种物理现象,是指一事物(系统)有机进入或包容于另一事物(系统)之中,表现出两者间密切联系的关系及程度。1944年,波兰尼在《大变革》中首次提出“嵌入性”这一概念,主要强调经济活动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随后,格兰诺维特继承、发展“嵌入”思想,把“嵌入”思想微观化、可操作化、普适化和合法化,使“嵌入”理论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对个体行为及集体行为的分析,大大提高了这一概念的应用性与解释力。[1 ]“嵌入性”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展,引起了人文社科领域内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成为主要分析工具之一。

“嵌入”理论自从被中国学者接受以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形成了以罗家德、边燕杰等为代表的本土研究力量,由“嵌入”概念延伸发展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也被运用于对社会群体的就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等方面的研究中。

马戎认为,各少数族群成员可根据本族在某种经济活动中的优势,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并“嵌入”到各地的基层社区中,这样的“嵌入”活动进一步使各族民众逐步离开本族传统居住地,淡化各族人口与原传统居住地的联系,逐步改变各族分区域居住的传统模式,从而使各少数族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2 ]

事实上,“嵌入”的概念和思路适用于分析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分布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的现实情况。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认为“相互嵌入式”指的是各民族通过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社会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都融合在一起;新疆社科院吐尔文江认为“嵌入式社会和社区”是针对多文明、多元文化共同生存发展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多民族之间交融程度的一种居住格局。张会龙强调社区要素,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地域基础之上,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 [3 ]。杨鹍飞认为,“紧紧抱在一起”意指各民族紧密团结、亲密无间的状态,涵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关系(或精神关系)状态,因此,各民族的相互嵌入式包括了互嵌的空间关系和包容的精神关系。[4 ]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5 ]这一被称为“石榴模式”的民族关系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多民族的嵌入式社会结构。相互嵌入是不同社会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 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接纳、吸收和依赖并形成共同体的过程。通过相互嵌入,社会主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其本质就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原则,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和情感共同体,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 ]“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尊重、互信互靠,生活要高度包容、感情要深度融合、联系要广度沟通。

(二)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对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第一,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社会结构,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由于地区间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发展依旧不足。“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呼之欲出,使得各个民族能够摆脱择族而居的隔阂,扬长发展,破除传统上对立区隔壁垒,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成果发展,互帮互学,交流生产技术,谋求共同致富,改善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是上位概念,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是下位概念,前者与后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7 ]在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利用各民族现有的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汇聚交融,彼此影响和丰富着,在“化学反应”中凝练、重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增进了解、尊重、包容,促进民族团结,进而构建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二,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能够有效地推行民族整合,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民族整合就是“力图将族际政治冲突控制在不致危及整个多民族国家生存的范围内,这几乎是所有多民族国家族际整合的底线……其中具有族际利益调适功能的爱国主义对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无疑是有效的”[8 ]。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共同历史渊源以及现代化发展现实,决定了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能建设纯粹的单一民族社区,不可能构建相互区隔对立的社会结构。加之三股势力的冲击和裹挟,更需要进一步推行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使各个民族的联系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人民群众秉承和平与发展,民族传统习俗得到尊重,民族文化广泛传播,求同存异,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消减民族间不稳定因素,扫除民族交流的障碍,抵制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打击民族分裂行为。唯此,才能使民族环境和谐安定,促进新型民族关系良性发展。

二、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认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灵魂,是一个民族同心同德的积淀和升华,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它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同特质和标记。[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交融发展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冲破了最初的分割封闭状态,突破了原有地域和血缘关系的界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格局,经济上不断发展和相互促进,文化上相互碰撞、丰富和发展,保持着民族间团结互助、和谐稳定的局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尤其是近代反侵略斗争中,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追求祖国的统一和繁盛,表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坚定的中华民族情怀,有着深深的民族认同感,把民族兴衰与自身荣辱相联系,维护各自的民族利益以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初步奠定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基础。

(二)各民族交流互动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离不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文明程度,也离不开各地区、各民族间人们的交往联系。历史上,自然灾害不断、战争频发、政权更迭等因素导致大规模移民的发生,许多民族迁居到新的地方,入乡随俗,逐渐改变原来固有的生活习俗,加强民族的相互联系、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变迁加剧,人口流动加快,更多的人或为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利,或为求学就业,或因旅游探亲等原因,积极或消极地发生流动,各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增加且日益紧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民族的嵌入式结构提供必要条件。

(三)政策制度的推进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我国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各族人民交往更加密切、民族关系更加融洽,逐步建立起民族信任和认同。各民族相互欣赏,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交流中展现民族和时代的特色,推动着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发展。

三、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基本形式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诸要素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涂尔干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团结的基础,二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社会团结的构建必须从社会结构的塑造开始。[10 ] 33-92他认为有两种形式:机械团结,以社会个体之间的同质性和相似性为基础,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纽带;有机团结,则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相互依赖,形成一种嵌入式的社会结构。

放眼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实践,机械团结所遵循的同化模式,对群体一致性的过度追求必然会导致民族群体间关系的紧张,激化冲突防范心理,根本上危及民族团结大局。相反,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试图实现有机团结,通过结构、利益和社会参与的关联等将不同民族群体结合起来,摆脱同化,主张各民族之间共生共荣、相互依赖。这种内在关联以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意蕴来确保民族关系的平等、和谐,强调其主动性与能动性。所以这种有机团结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型无疑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团结的最优模式。

(一)历史上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

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分散的民族单位,经过时期接触、混杂、联结、融合,并伴随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中华民族自觉而为的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民族都在发生着变化,人口不断流动,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以汉族为凝聚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完成。

从总体上讲,我国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交织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难以划分明确的界限。在汉族聚居区域内,星罗棋布地分散着一些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几个不同民族同时聚居在内;对于某一少数民族而言,聚居区可能同时分布于多地。

(二)各民族在社区场域的相互嵌入发展

郑杭生认为社区是一个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综合的“人文区位”概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社区,社区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渐凸显,并逐渐显现出巨大优势。在一个多个民族互嵌的社区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居民,文化上的异质性与多元性统一并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坚持自身民族信仰,彼此尊重,广泛地开展交流学习,加强融合,相互渗透,消除歧视,共同生活。在社区场域中,社区物业和党组利用共同生活空间、公共资源,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丰富日常生活,营造良好、温馨的社会氛围,使得社区成为群体间紧密联系的组织;通过培育社区文化,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开展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使用多语言对话,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民族的文化,消除社会资源排斥,使社会资源可以流动与配置,确保各民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和机会;挖掘社区内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各民族相互嵌入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间长期交流合作,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嵌入式居住格局。但是由于人口、资源的分布不均,经济、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不平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使各民族聚居区内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计划,促使各民族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和民族自觉,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国家统一起来,使少数民族能够充分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四)族际通婚率提高与民族混合家庭和睦融洽

在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由于长期的人口流动,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人民相互渗透、吸收和尊重他民族。在婚姻选择上,族际通婚率较高,表现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还有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从家庭结构上来看,民族混合家庭较多,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由于其本身血缘的混杂,双重,甚至多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倾向多元认同,在交流日渐频繁、普世文化价值观影响之下,人们更能够和睦融洽地相处,相互尊重,消除歧视和隔阂,增强情感,推进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深入发展。

另外,从语言发展看,各民族在自己母语发展中都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他们一方面学习和使用汉语,另一方面又保留并积极传承本民族的语言。从宗教发展看,多种宗教并存,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能够发展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尊重他民族的信仰,使得多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四、促进各民族嵌入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首要任务是解决各民族交往碎片化现状,削减社会多元张力,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以此增强社会凝聚力,构筑各民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理念。各民族嵌入式格局的意义和优势已经凸显,但是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导致的排他性、境内外分裂势力的干扰、贫富差距等因素依然存在,对民族融合、民族关系发展造成极大阻力。所以要积极推行民族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借鉴国外经验,推广新疆经验模式,扩大试行范围,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建立民族嵌入式社区;在尊重各民族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文化状况的前提下,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以文化手段建立认同,促进新型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要推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社会环境,应着重把握以下路径:

(一)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社区环境,优化居住模式,以社区融合推动民族融合、社会稳定

中央民族工作思路发生重大转变,民族关系建设的着力点转移到社会建设,以社区民族关系的发展来推动整个国家层面的民族关系的发展。“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新时期民族工作重要内容,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居住格局对族际交往影响甚大。以社区为切入,改变传统择族而居、相对单一的居住模式,使得多个民族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生产、学习交流、社会参与,充分认识他民族的习俗文化,宣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社区内部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密切民族关系,以点及面推动社会的、民族的融合。

(二)充分把握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契机,优化各民族嵌入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优化居住环境,实现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和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11 ]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实施新型城镇化,人们的生活、职业等进入多元时代,认识和交流也呈多元化发展,这正是社会走向“有机团结”的表现。开放、多元、包容为民族的相互嵌入提供了动力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同样也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正改变传统分散、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多元文化熏陶,在互嵌的社区中谋得共同发展。依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超结构动力机制,可以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变,重构“民族互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区域,为各民族的居住、生产、生活、文化融合层面提供一个具有强大人口与文化涵容能力的“熔炉”。[12 ]

(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的文化教育模式

教育是实现人的向上流动的社会化渠道之一。文化嵌入和教育嵌入,就是要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中,强化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模式。首先,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践行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多个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中推行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普及,建设服务全民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认同,使得少数民族的孩子可以共享现代化教育成果,加强各民族交流。其次,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积极学习民族语言,尊重民族习俗,在教学中展示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保障各民族文化合法权益的同时,以教育为手段,融入超越民族界限的现代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四)呼吁国家的政策设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行政手段助推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和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

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长久之计和治本方针,必须上升为国家顶层的政策布局,由国家出台关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法规或规划纲要,科学制定指导思想、整体规划、具体措施和最终目标,明确其中的参与主体和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2).

[2]马戎.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3]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4]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5]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4-05-30)[2016-01-20].http://www.xj.xinhuanet.com/zt/2014- 05/30/c_1110932196.htm.

[6]裴圣愚.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

[7]李建军.以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9]马克林.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凝结与时代升华[N].光明日报,2004-06-02.

[10]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1]高晓锋.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践路径[J].当代兵团,2015(6).

[12]胡小武.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动力结构及优化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 EMBEDMENT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THNIC RELATIONS

Zhang Fengjuan

Abstract:Not only does the modern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state depen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cultural prospe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but it also rest with the healthy ethnic rel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 theory,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 embedment ofethnic-groups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the new ethnic relations and solve the ethnic problems effectively.The basic path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mutual embedment of ethnic groups includes community integration, new urbaniz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Key words:multinational state;social structure;mutual embedment;newethnic relations

﹝责任编辑:黄仲盈﹞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
大数据对“社会结构”的新定义的文献综述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国内改革比较
理性行动及其限制
探析帕森斯和默顿关于社会结构研究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