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进实验以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26刘莉
刘莉
摘 要 通过改进教材中的“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设计、操作实验,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后再设计、再实验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过氧化氢酶 实验改进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中,实验教学并未真正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探究能力等得不到全面的锻炼,而实验内容又是历年生物高考的热点,学生在高考中的实验得分不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欲望,参与到实验研究中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生物学素养,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酶”中的活动。在浙科版的教材中,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繁琐,特别是“操作小室”制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实验失误率较高,而教材对实验步骤的描述也五次使用“小心”,并多次使用“注意”“切勿”等字眼,可见其操作要求较高。笔者引导学生设计了简单的装置,简化了实验步骤,缩短了实验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达到教材实验目的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 质疑教材,课前准备
在“酶”的概念这节课快结束时,笔者提醒学生阅读下一课教材,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另提供FeCl3溶液、鲜马铃薯、打孔器、剪刀、注射器、橡皮塞等),通过实验了解“酶的催化效率”和“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教师布置改进实验装置的任务。
2 设计实验,得出结果
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延伸教材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说明。如实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更改实验装置,改进后有什么好处?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的观测指标是什么?打孔器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用具,依次说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步骤,讨论分析其方案的合理性后,再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探究。本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实验中来。学生只有充分参与了,才能回答出上述问题。
任务一:利用所给材料,探究不同材料(有机催化剂和无机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教师的适当提示讨论,学生很容易设计出图1的实验装置。
要使实验结果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必须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教师此时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纠错,如什么因素可导致误差的产生。各学生小组整理碰到的问题,独立思考或讨论后,再次实验进行解决。
典型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时,针筒内往往会有气泡,导致数据偏大。解决方法是把针头的一端向上举起,轻轻推动活塞排出多余空气,为了保证时间的统一性,多位操作者同时做实验,求平均值,以求减少误差。
(2) 采用FeCl3溶液和马铃薯圆片催化效果的差异不显著。解决方法是将马铃薯片改为匀浆即可。
(3) 加入鲜马铃薯匀浆液,反应剧烈,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针头插入处容易有气泡漏出。解决方法是减少匀浆液的用量,或者降低其浓度,或者将针头插入橡胶塞深一些。
(4) 注射器中的气体非匀速推动活塞上升。解决方法是做若干只注射器,多次预实验后挑选活塞与注射器壁摩擦力相似的注射器,再做实验。
任务二:利用所给的材料,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建议用量:体积分数为3%的H2O2 溶液2 mL,缓冲液2 mL,直径为1 cm马铃薯圆5片)。
学生通过设计任务一,能讨论出不同的解决的方案,并轻松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将各组测得的气体量填入表1。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鲜马铃薯匀浆液的催化效果要高于FeCl3溶液的原因,说明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要高于无机催化剂。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马铃薯圆片,单位时间内的催化效率没有马铃薯匀浆液的催化效率高。pH为7.0的条件下,H2O2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3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是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学生不仅能够有效的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对未知的实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平等辩论;既不盲目服从,也不固执己见,要有根据,具有相互学习的优良品质。这样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一种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下,接受情感、态度和思维方法的熏陶,领悟到生物教学中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