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学课堂的“留白”艺术

2016-05-26段中红

中学生物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留白提问教学反思

段中红

摘 要 从平时课堂教学的实践入手,将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留白”理论运用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提问时间。针对教学中不同的课程内容,探讨“留白”艺术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 留白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留白”一词源于中国画,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论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如果将这种“留白”艺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 生物学课堂“留白”艺术的迫切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要给学生留够思考空间和提问时间,由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向以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智慧课堂。中学生物学课程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目的是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物学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正因为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将学生被动地听讲转变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的模式,认为学生只要能回答出问题就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出自己不懂、迷惑或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在听课时经常会发现:很多教师有一个共同之处,上课讲得太多,塞得太满,总怕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或者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掌控的时间太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或思考不到位,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发问。教学的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的,学生答什么好像都设计得天衣无缝。即使课堂中有的学生答案跟教师预设的不同,教师也会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的大本营来。这种课变成毫无生机的、机械式的课,更谈不上生动。有时感觉一节课教师是自己上完了,但学生似乎没有学会。其实每次听课就像照镜子,自己何尝不是那个话多的教师呢?课余时间,笔者不断地反思、学习,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片天地呢?这也正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 “留白”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2.1 新课学习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在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这节课时,讲到蛔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这个问题时,笔者给学生留了一些时间,请他们说说有什么疑惑。有学生问:“为什么人的小肠那么长,里面有多种消化液,蛔虫在里面却不被消化?”笔者首先表扬他不仅能联系以前学的知识,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新的问题。但并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请他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启发了学生的智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以鸡卵为鸟卵的代表学习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何平时买回的新鲜鸡蛋保存时不用洗?有的学生回答出有气孔。教师继续追问:“那你如果证明你的答案呢?”当时没有人立即回答,于是,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有个学生竟然联系以前学的叶片气孔(证明叶片上表皮还是下表皮的气孔多)的知识,想出把鸡蛋放到水中后观察现象。学生能记得初一第一学期的知识,并能够迁移到这里,真的很难得。

2.2 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时间进行探讨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笔者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捉鼠妇,看哪个学习小组捉得最快。很多学生立即问我“老师,哪里有鼠妇啊?”教师只是笑笑,没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后来学生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鼠妇,非常兴奋,教师就趁机问他们:“你们在哪里发现了鼠妇?捉到它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七嘴八舌,不亦乐乎,然后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去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虽然这节课花了很长的时间,但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宰者。

“消化和吸收”这节课中,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难点之一,笔者没有让学生参考课本的计划,而是让他们谈谈吃馒头的经验和吃馒头时口腔的感受。教师先提供一定的知识铺垫,而不是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现成的方案,而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全班一起交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实验方案直接做实验,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而没有技术含量。如果教师把探究活动交给学生,分小组来设计完成,这何尝不是课堂中的留白呢?

2.3 讲评作业、试卷时,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笔者在讲解作业、讲评试卷时,并不是每一题都讲解,而是请学生说出自己不会的题目。教师会选择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先请学生说出自己不会或者是错的题目,请会的学生讲解这些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能力,达到“不仅会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目标。这也解决了有些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问题。

记得在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节课的习题时,有一题每个班的学生错误率都很高。该题目有三题判断题,题目是:“生来就惯用右手与生来就惯用左手(都不包括后天的矫正和练习)是一对相对性状。父亲惯用左手,母亲惯用右手,他们生了一个惯用右手的孩子。据此作出下列判断,判断正误:(1) 惯用右手一定是显性性状。(2) 难以判断哪一个是隐性性状。(3) 假如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一定是惯用左手的。”很多学生理所当然地把惯用左手当成隐性性状,惯用右手当成显性性状,没有想到还有第二种情况。笔者先请做对的学生来解释这题,他滔滔不绝地把理由说得自认为很清楚。虽然教师听明白了,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懂。这个学生就上讲台,在黑板上板演这个过程,不明白的学生立即懂了,课堂学习气氛很浓。学生作业质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即使习题课也会上得津津有味,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3 “留白”艺术的实践反思

留白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留白艺术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课堂活起来,不断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教师的小智慧成为学生的大智慧。

笔者所在学校一周上两节课,每节课的时间并不宽裕,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不可能每个环节都使用大量的空白,那样就失去了留白的意义,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不能每个问题都能喊到举手的学生回答,听到所有学生的答案,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不可能解答所有学生的困惑,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如何留白给教师带来很多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及时地反思不足之处,努力使每节课都能留白恰当,课堂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就像周国平所说,戴着镣铐跳舞,争取把舞跳得最好。教师要选取教学重难点之处,适时留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这样才可以将生物课上成真正的“生物学”课而不是“死物学”课,彰生物学科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留白提问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