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民营企业“两化”融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5-26周晓岚郑建合黄双胜

考试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两化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周晓岚+郑建合+黄双胜

摘 要: 泉州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在全市经济中已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成为泉州经济最具有活力的源泉。本文以泉州市民营企业发展问题作为论题,着重围绕民营企业发展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思路对策进行论述。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状况,总结经验,思考分析,提出对策,可以使大家清楚了解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经验做法、遇到困难和问题、采取应对的主要措施。通过简述民营企业现状,可以清楚了解泉州民营企业规模、产值、税收和发展趋势。泉州市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是该市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提供政策服务、组织服务、信用服务、技术服务。

关键词: “两化”融合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二者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泉州企业总数已经达到30万家,“两化”融合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阶段,主要以应用为主,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大,如何充分发挥“两化”深度融合在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强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有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网络化、销售电子化,成为“泉州制造2025”的重要推动力量。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全国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民营企业的生产总值占该地区的90%以上,缴纳税金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泉州地区民营企业具有规模小、结构简单的特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高能耗、轻工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家族成员组成的企业居多。各个县域具有典型的产业集群特征,例如“南安建材”、“晋江纺织鞋服”、“惠安石材”、“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等。

一、泉州市民营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

泉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达、大规模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泉州从一个落后城市成长为经济大市。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90%以上,缴纳税金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泉州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5大传统产业,并且在规模化和品牌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七匹狼、361度等一批规模较大、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民营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民营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大部分企业设计研发人员、财务会计、人事管理、前台业务、办公室等人员都使用计算机办公,拥有部署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无纸化办公的基础条件。绝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并接入了国际互联网。所有企业都建立了门户网站,超过八成的企业拥有自建服务器,并建立自有数据库。企业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销售电子化、管理网络化等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二、泉州市民营企业“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两化融合”的应用与推进,需要资金、人才、技术、创新、观念等的支撑,泉州民营企业由于起步低、规模小、技术弱、观念薄等自身存在的原因,形成了“两化融合”应用少、集成低,仍处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五点问题。

(一)重经营轻管理

一把手的决策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由于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和发展战略思维,追求短期利益,对信息化建设与投入,在思想上重视不足,加上对先进信息技术知识的淡薄,“两化融合”没有被充分认识,投入不足,影响规模发展和集成管理,对信息化建设束手无策,或是没有抓到重点,企业信息化需求没有被有效激活,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不健全。

(二)人才缺乏

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业务和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另一方面留不住人才,由于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子女教育等问题,复合型人才留不住。

(三)创新能力不足

对“两化融合”在企业转型升级、经营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移动办公、协同办公、绩效监控考核等OA系统的应用;对电子商务都较为重视,但对移动终端、微信、微博等技术的应用缺乏人才和重视;大部分企业都能建立网站,但管理滞后,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B2C、B2B、O2O等应用;财务和资金的运作和管理落后,尽管大部分应用网上银行,也只有简单的付款业务,没有与银行实现“无缝”链接,从而提高资金归集度、利用率和监控管理水平。

(四)系统建设零乱

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建设思维,没有一个中长期的总体建设规划,各应用系统相对独立,多个应用,多个入口,多个数据库,各系统之间没有联通,形成孤岛,数据无法共享等。建设仍以代替手工作业为目标,ERP的应用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只是财务记账、工资管理、仓库管理等单一模块的应用,生产计划管理、上下游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系统、产品追溯系统等的应用较少。

(五)融合水平低

信息化系统建设集成程度低,自动化生产应用少,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发挥促进生产自动化的作用,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初级水平的应用,如简单的绩效考核计件工资,也无法通过生产流水线自动采集数据;不少企业虽然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但缺少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与应用,从而导致一套设备孤立地运行,无法与其他设备或后台管理系统连接,交换信息,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和应用更是无能为力,没有形成一套设计与制造的集成、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决策支持的集成。

三、泉州市民营企业“两化融合”对策研究

(一)推进泉州市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建设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形成“两化”融合资金池,运用金融杠杆作用,从资金补助、增加授信额度、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对“两化”融合项目进行导向性扶持。

2.支持中心载体落地。利用老旧厂房、旧办公大楼、园区办公大楼等场所,对园区进行规划,在工业设计、数字化制作、自动控制、产品研发设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供应链管理等树立样板工程及示范模型,邀请技术服务商、生产性服务企业、金融机构、认证机构、培训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供“两化”深度融合一站式服务。

3.探索“两化”深度融合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抱团等多方参与,采用多元投资模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两化”深度融合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手段。探索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模式。

4.推动泉州市申报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自2008年年底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启动以来,工信部先后分两批确定了十六个地方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立了一批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等支撑平台,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试验区大力支持。据了解工信部将组织申报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区,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示范区支持。我市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推动泉州市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的成立,加大我市“两化”融合的工作力度,争取申报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

5.泉州市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依托泉州市信息化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工作。为保障泉州市两化融合促进服务中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中心管理机构可依托泉州市信息化工作服务中心,协调各层面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金融机构等各方面作用,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推动中心建设不断完善。

(二)政策保障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为副组长,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等相关单位及各县(市、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两化”融合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由市经信委牵头,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县(市、区)参与的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沟通协调,统筹政策和资金等资源,推进“两化”融合技术应用示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确保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本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投入“两化”融合信息技术产业的资金应占财政总拨付资金预算的10%以上。努力争取国家、省扶持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支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标准研制、创新平台及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持符合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省、市现有“两化”融合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促进我市“两化”融合产业的发展;根据我市“两化”融合产业发展情况,完善、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各县(市、区)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快促进我市“两化”融合产业发展。

3.鼓励多元资本投入。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两化”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利用债务性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鼓励依法依规设立行业基金,以灵活的方式推动和促进产业发展。

4.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两化”融合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本市内更多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两化”融合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切实落实省、市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优秀“两化”融合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批聚集高端人才的示范基地。

(三)建立考评机制

1.将“两化”融合工作纳入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调度内容,并纳入市发改委总牵头的每季度向市长汇报调度会的内容。

2.建立“两化”融合评价和监督制度,加强对“两化”融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工作班子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加强与各地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每月向市经信委书面报告推进情况,市经信委及时汇总进度,协调解决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是本辖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指导、服务、扶持力度,负责辖区内推动“两化”融合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扎实有序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思想库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两化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